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
溧阳古城史久远——平陵城源春秋时
发布日期:2022-05-25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春秋战国平陵城遗址,位于溧阳市南渡镇南一点五公里,今名古城自然村。

春秋时期,周简王元年(前585),吴泰伯二十世吴子寿梦盛大称王。周景王四年(前541),寿梦之子吴王余眛置濑渚邑,筑城曰固城,为吴楚边境城邑。三年后,周景王七年(前538)秋七月,楚灵王以诸侯伐吴,与吴战,吴兵不利,遂陷固城,为楚王行都,名曰楚王城。吴乃东移濑渚邑于陵平山下,筑城仍曰固城,后因陵平山而名陵平城。九年后,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楚平王使苏迺为将,战于吴,吴军败,取吴陵平,改为平陵县。唐天宝年间(742-755)前历代政书《通典·职官十五》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县邑之长,楚谓之公、尹,其职一也。”二十三年后,周敬王十四年(前506)秋,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行人谋楚,收复平陵城。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平陵县属越,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灭越,设江东郡,平陵县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楚,以平陵置溧阳县,属鄣郡。陵平城或平陵城,历春秋战国三百十七年。因秦置溧阳县治设在“溧水之阳”,即今溧阳南渡镇旧县村,平陵城遂废。

五百二十五年后,西晋永兴元年(304),分丹阳郡永世县(县治在今溧阳天目湖镇古县村)置平陵及永世二县,属义兴郡。平陵县治,仍在春秋战国平陵城址。

为何将永世县分置永世、平陵二县呢?是为分封阳羡(今宜兴)周玘。

周玘,周处长子。南宋咸淳四年(1268)《毗陵志》与明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宜兴县志》载,周处(236-297),字子隐。吴郡阳羡(今宜兴)人。少好畋猎,因父老与言搏蛟射虎,励志改行,从吴郡二陆(陆机,陆云)学,为文有思致。仕吴,为东观左丞。晋太康中(284),历散骑常侍,命讨氐、羌(北方少数民族),力战而殁。赠平西将军,谥曰孝。周处子玘,字宣佩。沉毅有父风,为州别驾从事(州刺史佐官),荐,除议郎。西晋惠帝永兴(304-306)间,三举义旅,讨平叛寇石冰、张昌、陈敏、钱㻅有功,特以临津(治在今宜兴都山土城)、阳羡(治在今宜兴城)、国山(治在今宜兴张渚镇)、义乡(治在今宜兴西南、长兴县义山山麓尚儒村)、永世、平陵六县置义兴郡,以旌其忠绩,进封义兴郡公。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元帝。东晋元帝承西晋制度,仍以义兴郡之。晋置平陵县,至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废,历一百二十八年。

那么吴筑平陵城是何规制状貌呢?

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云:“溧阳昔为平陵县,县南有故平陵城,即吴固城所改也。”元至正四年(1344)《金陵新志》引南宋乾道八年(1172)《溧阳志》载:“平陵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周二里,高一丈,四门,壕阔六七尺。”经田野调查,平陵城为方形,自东城墙外至西城墙外,约二百五十米,南城墙外至北城墙外,约二百五十米,遗址约九十亩。平陵城墙为夯土版筑,有二三丈宽,城外四周有护城河。世传,四城门外有木板吊桥。平陵城内,有县署、兵营,亦有居民。居民白天出城耕种,晚上归城息宿。城外一定范围内也有居民,凡遇兵荒马乱,辄进城避难。这是当年百姓的生存状态。西城墙内有长形池塘,称长塘;东城墙内东北有圆形池塘,称团塘。这是当年城内的水源,以备围城不测,是古人筑城的智慧。到1949年前后,平陵城还有高高的土城墙,1953年之后,农业合作化,当地村民在东城埂上烧城墙土当肥料垩田。1970年前后,北城埂的城墙土被生产队出售给当地人家填屋基,南城埂的城墙土出售给南渡水泥厂,西城埂的城墙开垦种植旱作物。如此几十年,东土城墙低矮了,南、北土城墙不见了。如今,土城墙形制仍在,东城门、南城门依稀可辨遗址。

平陵城内曾有伍相国祠,纪念春秋末年伍子胥。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春二月,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镇守楚国东北边境棠邑尹的长子伍尚,三十七岁的次子伍员字子胥辗转奔吴。同年五六月间,伍子胥橐载而出吴楚边界属楚国的昭关,夜行而昼伏,未至吴而疾,止中道,无以饵其口,于濑水乞食浣纱女,然后夜行向南,逃过楚占平陵城,至吴国。十六年后,伍子胥成了吴王阖闾的重臣。周敬王十四年(前506)秋,伍子胥率吴师收复平陵城。伍子胥在吴三十八年,战胜攻取,兴霸名于诸侯。吴王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刎。十一年后,越王勾践灭吴。二百八十六年后,西汉高祖刘邦九年(前198)封伍子胥“忠靖君”。自此,平陵城内始建伍相国祠,纪念刚毅坚忍义且勇的伍子胥。清康熙六年(1667)《溧阳县志·坛庙》已有“伍相国祠在平陵城。按:员,于楚为仇,于吴为忠”的记载。南宋始迁溧阳宗丞王端朝论溧阳风俗云:“是邑有伍子胥之故迹,故其俗多义而勇。”经田野调查,古城村姜氏长者记忆,平陵城内的伍相国祠,在东城墙内团塘西边。千百年来,历经修建。到民国年间,还有三间坐北朝南的祠屋,供奉伍子胥塑像。抗战时期,兵荒马乱,老旧祠屋倒塌了。抗战后,也无重建。之后,祠基荒芜。如今,祠基已成村民的菜园地。

唐代溧阳县尉孟郊曾在平陵城遗址内筑射鸭堂。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清河桥)人。唐贞元十二年(796)二月登进士第,间四年,贞元十六年(800),遂于东都洛阳应铨选为溧阳尉,时五十岁,在任越四年。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云:“溧阳昔为平陵县,南五里有投金濑,濑南八里许,道东有故平陵城,基趾坡陁也,裁高三四尺,而草木势甚盛,率多大栎,合数十抱。地洼下积水沮洳,深处可活鱼鳖辈。除里民樵罩外无入者,东野得之忘归,或比日(连日),或间日。至则荫大栎,隐岩筿(高高的细竹),坐于积水之傍,苦吟到日西而还。”明弘治十一年(1498)《溧阳县志》载:“射鸭堂,在平陵城,去县治三十五里。唐县尉孟郊建。今废。郊尝游咏于此。诗云:‘短蓑不怕雨,白鹭相争飞。短楫画菰蒲,斗作豪横归。笑伊水健儿,浪战无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此之谓也。”清代潘际云《射鸭堂》诗:“一尉寒难忍,况乎长苦吟。此堂曾射鸭,有令愧鸣琴。贾岛分诗席,昌黎证道心。蔷薇碑已断,千载想棠阴。”潘际云,邑人。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出任霍山知县。清代宋鐄《射鸭堂》诗:“晋家封土已荒莱,唐代诗人作尉来。此日竹弓无射处,湖田秋水稻花开。”宋鐄,邑人。清光绪间廪贡生,授浙江嘉兴县知县。孟郊在平陵城建的射鸭堂在何址,岁月风雨,如今已不可寻觅。

平陵城遗址演变成村落。元至正四年(1344)《金陵新志》载:“平陵城,居民今五六家。”随着人口迁居和繁衍,平陵城遗址渐成村落。清康熙六年(1667)《溧阳县志·村聚》已有“县西,明义乡村,固城村”的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溧阳县志·村聚》为“明西区,县西,古城,距县三十五里”。清嘉庆十八年(1813)《溧阳县志·区村》记载为“古城里”。可见当年古城里已是一个规模村落。

清乾隆年间邑廪生(县学在额生员即秀才)尚典(今上黄镇尚典村)秦鹤《古城村记》云:“古城周围,以土筑之,坚好宽固,状如城,因号古城。屋舍俨然,并宅其中。场圃塘池,几成天造。盖人工之拮据,不知几费勤劳也。姜氏始迁祖北宋姜瑶仁十五世孙姜仁傅,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开基于此。至今子姓繁衍,耕凿不弛,称佳里焉。予尝策蹇(乘跛足驴)过之,见其四面长松,青葱掩映,每徘徊爱玩,不忍遽去。而正北半里,则太平庵,乃其香火也。更半里,则有镇翼然,则为南渡。相传春秋时,古城即平陵城故址也。”

古城里姜姓长者记忆,世传平陵城内曾居住众多人家,有二三十口水井。清咸丰十年(1860)春三月,太平军占据溧阳城乡,古城里村民或被杀害或逃命远走他乡,房屋或被拆除或被焚毁。同治三年(1864)春二月,太平军败退溧阳后,有一位被迫为太平军当挑夫的姜姓年轻男人,从无锡带了一个女人回到古城里,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废墟上筑屋定居。古城里姜氏,是村东南六里许前河、姜笪村姜氏后裔。到1949年前后,古城里有近二十户人家,姜姓居多。1970年前后,有四十多户,有姜、王、黄、偰诸姓人家,姜姓居多,为一个生产队,有二百多亩圩田,圩田多在村南即平陵城遗址南边。

平陵城,是溧阳历史的前世源头。平陵城或平陵城遗址,伫立驿道旁二千五百余年。曾经如堡垒般的坚城深池,走过多少旌旗猎猎刀光剑影的倥偬岁月,经过多少或模糊或清晰的朝代更替。如今,平陵城遗址上的村民,在古老与时尚的不经意间生活,安享岁月静好。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