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
溧阳古城史久远——旧县城处南渡北
发布日期:2022-11-03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旧县城遗址,位于溧阳市南渡镇北近五公里,今名旧县自然村。

旧县,因秦、西汉、唐溧阳县治所在,故名。明万历五年(1577)《应天府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以平陵置溧阳县,属鄣郡。溧阳,以溧水之阳而得名。”溧水即濑水,溧水之阳即溧水之北。秦以溧阳为县名自此始,以溧阳为地名亦自此始。明弘治十一年(1498)《溧阳县志·沿革》载:“溧阳,吴楚时曰固城(今高淳界),曰平陵(有平陵山)。秦汉始名溧阳县,历代遂沿其名。”秦始皇统一天下,二世而亡,仅十五年。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灭秦,史称西汉。西汉承袭秦制。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版图:溧阳县治在今旧县村。由此可推,西汉乃承秦溧阳县治所。东汉版图:溧阳县治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唐代版图:溧阳县治在今旧县村。唐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建唐,在长安称帝。唐武德三年(620)十月,李靖平定江南。析溧水东境,以三国吴、晋,南朝宋、齐、梁、陈置永平或永世县(县治在今天目湖镇古县村)之地置溧阳县,县治迁至今旧县村。永世县治,位于今旧县村东南直线距离约二十公里,水路约三十公里。世传,当年将永世县城内的公署建筑以及县城周边的商贸集市同迁至溧阳县治即今旧县村所在地。又传,当年,隋置溧水县也有人口移至溧阳县。

秦、西汉溧阳县城遗址,不见记载。那么唐溧阳县城在何址何状呢?幸存唐开元十七年(729)国子祭酒蒋日用撰《溧阳城隍记》云:“溧阳县者,秦汉旧邑。要荒雄镇,达闽走楚,均江寖湖。肹蠁葢山之灵,服贾梅根之利。资货纷积,人俗厚生矣。厥土涂泥,及肩邪辟。春霖秋潦,崩峗是常。修役岁勤,人弗堪命。员外丞吴令璇,字无点,希民之畯也。慨兹城宇,谋为远图。料拣名工,准量广袤(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事因农隙,力会子来。鸣杵作睢城之歌,节鼓有渔阳之掺。自甲达癸(十天),崇墉屹然。危堞数仞,层楼四绝。甃以瓴甋,崱屶龙盘。架以飞轩,参差凤举。素壁月照,赪壤霞飞。莹江海之光阴,润山川之气色。词曰:伟哉吴生兮仪不忒,专摄未几兮休声塞。明明宰治兮善为政,刑德具举兮维恩盛。且县宅兹土近百余载,亨鲜毗赞亦数十人。利物不闻于昔时,能事顿成于今日。不朽之迹,其在兹乎。”元至正四年(1344)《金陵新志·碑碣》载:“溧阳县城隍记,因筑治城隍,颂邑令之贤。”此次重修溧阳县城,可谓方城壮观,装饰华丽,亦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光芒。

据清嘉庆六年(1801)唐溧阳县城示图:唐置溧阳县九年后,贞观三年(629)始为溧阳县治筑城。因在高朗之基夯土为城墙,且城墙四周无护城河,俗称土旱城。据旧县长者记忆与田野调查,土旱城东西长约一百五十米,南北长约一百五十米,面积约三十亩,比永世县城面积约二十亩略大。土旱城北望,是大片丘陵,有大墩山、大山岗、台麦岗、虎闸岗等地名传承至今。土旱城外南眺,乃是一片园林,有园东、园西地名传承至今。

一个县城所在地,应具有政治空间、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古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制。土旱城是“政治空间”,城内为县令及其僚属的公署,以及县学、牢狱、钱库、守城兵营等设施,而民则居住在“郭”即城外。城外西北角的城隍庙,与城外东侧的胜因寺是“神圣空间”。胜因寺,东晋义熙元年(405)建。城隍庙,可能是筑土旱城时建,祭祀城隍神以保一方平安。土旱城西,有北达金陵、南至钱塘(今杭州)乃至会稽(今绍兴)的驿道。按“前朝后市”格局,土旱城外西北侧、驿道两侧,开设草市即“世俗空间”。草市,逐渐形成店铺商贸酒楼茶肆的集市。驿道西边,为滩涂河浜,名曰草市河,向南入自西南而东的中江或濑水。县城草市,熙来攘往;草市河畔,杨柳依依,商旅舟楫往来,码头货物上下;而驿道上,则车辚辚、马萧萧。有主管草市开市、闭市以及交易秩序的市令。如此市声,喧嚣闹忙,一派繁盛景象。

唐元和八年(813)《郡县图志》载:“溧阳县,紧。”唐代,溧阳县为“上县”,属“紧”。明弘治十一年(1498)《溧阳县志·户口》载:“唐,万户。”据考:唐溧阳县域,为一千五百平方公里左右,至今略同。

唐溧阳县城,因李白、孟郊而留下精彩记忆。

李白,字太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唐天宝元年(742)八月,应玄宗求贤诏,赴京师长安,为待诏翰林。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李白奏颂一篇。帝爱其才,数宴见。因不阿权贵,天宝三载(744)三月,被帝放还。之后,李白浪迹江湖,浮游四方。据《唐会要》,天宝七载(748)五月十五日,玄宗诏令全国郡县,“其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所在宜置祠宇致祭”。是年,李白春在金陵,夏至扬州。奉诏令,溧阳县令郑晏因与李白有旧(交情),于是邀其前来为贞义女撰碑文。是年深秋,草木萧瑟。四十八岁的李白应邀前来溧阳,在郑县令以及主簿、县尉的陪同下,寻访贞义女遗迹和事迹,撰洋洋七百余言并正书《濑水上古贞义女碑铭并序》,由时在谯郡(今安徽亳州)家居的李白族叔李阳冰篆书“贞义女碑”额,郑县令在县南五里伍子胥投金濑处的驿道旁树碑修祠,是为弘扬贞义女的古风道范。李白此碑铭,传承至今。七年后,唐天宝十五载(756)岁初,李白与妻宗氏在当涂,旋闻安禄山攻陷洛阳,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将赴剡中(今浙江绍兴嵊县)。春三月,李白途经溧阳(县城在今旧县村),遇张旭。张旭,吴县人。为人倜傥闳达,卓尔不群。初仕为常熟尉,后为金吾长史。张旭年长李白十六岁。李白在洛阳任待诏翰林时,张旭在任金吾长史。时,李白与张旭等八人有“酒八仙人”之称。李白与张旭在县城的溧阳酒楼相叙,李白作《猛虎行·宴别张旭于溧阳酒楼》,全诗充满其心忧天下家国的情怀。六年后,唐宝应元年(762),李白依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冬十一月,赋《临终歌》而卒,年六十二,葬当涂县龙山。

李白仙逝三十八年后,孟郊到任溧阳县尉。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唐贞元十二年(796)二月登进士第,间四年,贞元十六年(800)春夏,遂于东都洛阳应铨选为溧阳尉,时五十岁。贞元二十年(804)秋,孟郊辞溧阳尉,奉母归湖州乡里。孟郊在任五个年头,其为人为官品格表于诗文。《游子吟·迎母溧上作》,是其孝心的表达;《织妇辞》《溧阳秋霁》,是其关切民生疾苦的体现;而《蔷薇诗》,乃是其清廉高洁品格的显示。孟郊去尉十年,唐元和九年(814)八月二十四日,在赴任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途中,暴疾卒,年六十四,葬洛阳东。

当年,溧阳士民以李白、孟郊为先贤,在县城东侧的唐兴寺区间,建二贤祠,画像供奉。将李白宴别张旭的溧阳酒楼改名太白酒楼。李白、孟郊留在溧阳的诗文故事连同他们的人格精神,超越时空,影响至今。

唐溧阳县治,位于县域中心,历二百八十三年。天复三年(903),县治东迁濑水下游约二十公里原平陵税舍处,即今溧阳城。迁徙县治,是朝廷大事。那么为何东迁县治呢?

唐朝末年,皇权羸弱,时有杨行密、孙儒、朱温(曾在黄巢义军,反叛入唐,赐名朱全忠)等拥兵自重,纷争天下。唐景福二年(893),宁国军节度使杨行密驻宣州城,淮南节度使孙儒围之,凡五月不解。行密派部将台蒙到中江下游的溧阳、宜兴征粮,台蒙在中江胥河段筑起五道坝,拕轻舸馈粮,故行密军不困,卒破孙儒。中江胥河段筑的五道坝,名曰鲁阳五堰。其坝址在今高淳东坝与下坝十里胥河之间。因筑鲁阳五堰,其下游的溧阳境内中江或濑水流域水位低浅,从而导致县城西侧的草市河浜水位亦低浅,乃至不可行船。九年后,天复二年(902),昭宗皇帝进封杨行密为吴王,是年,动迁溧阳县治。天复三年(903),即吴令璇重修壮美的土旱城之后一百七十余年,溧阳县治东迁。由此推判,唐溧阳县治东迁,应与水文巨变密切关涉。

世传,溧阳县治东迁时,拆除土旱城内的县公署建筑,所有材料运抵新址重建县公署,县城草市的商铺集市也随之东迁。之后,原来依驿道而设的县城草市,自北高而南低的地势,形成三个筑坝蓄水的池塘,名称上市沟、中市沟、下市沟。原来的草市河,变成了池沟河、大塘、转墩塘、牛屎塘、乌龟塘、草河。这些地名,是县城草市与草市河的记忆,传承至今。

唐溧阳县治东迁四年后,泱泱大唐因分裂而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溧阳县始属南吴三十年,继属南唐三十八年。其间,唐邑城址土旱城内设旧县驿站,成为官方传递文书和官员往来换乘歇宿之所。

北宋开宝八年(975)十二月,曹彬率王师克金陵平南唐,溧阳属北宋。宋代,唐邑城址土旱城内设置旧县巡检寨,有射士即弓箭手数十百人。《宋史·职官志》载:“寨,置于险扼控御去处,设寨官,招收土(当地人)军,阅习武艺,以防盗贼。”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溧阳县图》仍有“旧县寨”标示。元代沿袭宋制,仍设旧县巡检寨,有印,设巡检一员,拨弓兵,专以巡防捕盗。元天历二年(1329)郡士戚光续修《建康路志·溧阳州》云:“旧县城已毁,唯巡检寨后小坡上有城隍庙,前有唐开元十七年碑,国子进士蒋日用文。”元至正四年(1344)《金陵新志·溧阳州图考》载:“唐县城,在州西北四十五里,即旧县村巡检寨基。古迹城阙官署:溧阳旧县城,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地名旧县村。”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率义军南渡长江,取溧阳城。明弘治十一年(1498)《溧阳县志·公署》载:“洪武二年(1369),溧阳去州复县,在上兴埠建巡检司,裁旧县巡检司。”元至正四年(1344)《金陵新志·疆域志》载:“溧阳州,乡十三,里十八。崇来乡,州西北,旧县里。”里,是县属基层行政单位,设里长。

那么唐邑城址土旱城是如何演变成旧县村的呢?

明代邑人狄冲《红香亭记》云:“溧阳旧治濑江中桥之北,唐天复中徙今治,则井邑俱改,鞠为墟落。”狄冲,字仲虚,胥渚人。明正德二年(1507)丁卯科乡试举人,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殿试进士。官至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奉政大夫。嘉靖十三年(1534)九月卒于官。

据《旧县董氏宗谱》载,唐太和(827-835)中,侍郎董平弟董干,董干子董寥,自前马里赘居旧县(时为溧阳县城,应当居住在城郊)舅宗氏,为旧县董氏始迁祖。董平,世居前马里。唐永贞元年(805)进士。唐文宗太和元年(827)七月十五日,进中书门下侍郎。太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董平为保大唐尽忠节,殉难于“甘露之变”。时,阉宦仇士良肆虐忠良,董氏不绝如缕。幸董平嫡侄董寥赘舅宗氏,得延董氏血食。董寥入赘后,依舅宗公稍置田宅于此。自后,舅宗公无嗣,董寥聿兴以昌,以舅宗公之资,张大而恢廓之。自董寥入赘舅宗公为婿之后七十余年,溧阳县治东迁。董寥十世孙伯清,别居溧阳前川里(今前马村),生二子,仲纲、仲维。仲纲,号进斋。旧县国泰宗县尹以世显腴甚,生一女,钟爱之,为之择婿,乃属意于仲纲,令赘焉。董仲纲赘居旧县宗氏,前川里祖业,悉推于弟仲维。南宋末年,元兵东侵,仲纲在旧县之房舍被毁,财物被劫,蓄积几尽。宗县尹以乏令嗣,故留仲纲治其家。董仲纲六世孙士能,号梅轩,明成化间,为礼部三选儒士,在唐邑城址土旱城重振祖业。士能生子三,大泰、大本、大年。之后,世代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而成村落,名曰旧县村,传承至今。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南直·溧阳县》载:“旧县城。县西北四十五里。《志》云:秦置县于溧水北。唐武德三年(620),复置溧阳县,盖治此。天复二年(902),始移今治(今溧阳城)。宋置旧县巡司于此。今犹谓之旧县村。”清乾隆八年(1743)《溧阳县志·村聚》载:“崇来区,县西北五十里,旧县。”乾隆十五年(1750)丁未孟春,旧县村人董思觉《旧县村记》云:“古今之变更,人事之代谢,可胜尽也叹哉!如旧县者,昔之县治也,已而为宗(宗氏)宅焉,已而为我董氏卜居之地矣。”

旧县村董氏,面朝驿道、坐东朝西筑屋居住。久之,以驿道成街,自北而南名曰上街、中街、下街。1974年、1979年,旧县村两次遭受地震,于是,拆除所有损坏房屋,重新规划建设旧县村,民居皆坐北朝南。当时,挖除驿道上街、中街、下街的青石板街路,而其地名传承至今。到1982年,上街前队二十九户,一百十人;上街后队二十五户,一百十一人;中街队二十二户,一百零六人;下街前队二十七户,一百十二人;下街后队二十二户,一百零六人。唐邑城址土旱城,居住董氏五个生产队,五百四十五人。

旧县,历经历秦汉唐。秦仅十五年,虽是天下一统之内的溧阳,然则吴风楚俗仍旧。西汉是一个大气磅礴的威武时代,盛唐是一个雍容华贵的富丽时代。这两个大时代留在旧县的遗迹呢?这两个大时代留在旧县的记忆呢?汉唐胜景早已埋没尘封,汉唐人事早已荒草萋萋,汉唐兴衰早已烟消云散。繁华过了,衰落过了,土旱城消失了,古碑消失了,老街消失了,千年文化珍藏消失了,一切都随风远逝了。

如今,旧县人相继建起一些标志,是为努力传承历史记忆。这不就是前世今生的千古旧县吗?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