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城门沧桑多故事——和政门亦中山门
发布日期:2021-09-22

和政门,就是现在的中山门,位置在中山路跟和平路交会点,椿庭桥南堍。最早,也是五代时期与其他城门一道修成,主要负责人是当时的常州刺史徐景迈,处在小北门右侧,建筑格局和青山门、通吴门相似,飞檐三层箭楼,也被称为小北门。

无论是康熙年,或者是乾隆三十年间的常州全城地图,和政门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城外有瓮城,再出去是城濠,左右分别架设两座吊桥。众所周知,古代的城门也好,城楼也罢,主要是突出防御功能,和政门也不例外。从光绪版本的《武阳合志》以及《常州志余》都可以看到,常州内子城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太康年间,即280年到289年之间。几经毁坏,到唐朝末年,又重修内子城,城池周长约为5公里,到五代顺义元年,公元921年的时候,把内子城扩大至周长7里多,号金斗城,顾名思义其形状像漏斗四方,东西南北分别设有迎春、金斗、迎秋、北极四门。到五代天祚元年,公元935年由常州刺史徐景迈修筑罗城,使得常州城池更为扩大,周长变成27里左右,同时增设常州八门,政和门于是真正存在于此。

到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驻守常州,但因觉得罗城过大,难以守卫,汤和对老城池进行收缩改造,主要针对三个方面东南西,在罗城内修筑新城,新城的周长约为10里。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为防止倭寇入侵,又重修加固城墙,到康熙十九年,公元1679年城垣破败不堪,又给予重修。太平天国攻打常州,城垣又遭损毁,江苏巡抚李鸿章修复之,到清末,常州城门依然存在的有:东门通吴门、大南门德安门、小南门广化门、老西门朝京门、大北门青山门、小北门和政门以及共设水关。

小北门所以改为和政门,相传是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之意,而关于到底是和政门,还是政和门,学界一直存在小小争议,除了康熙和乾隆年地方志提供的,还有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以及1930年的民国城图,上面所标注的城门名字,都是和政门而非政和门。但不管怎么念,它的意思依然一样,都是寓意政通人和。

辛亥革命后,常州古代城垣逐渐被拆除,城墙依旧还在,但城门口的箭楼不复存在了,这从民国地图上可以找到根据。1913年,撤除小北门域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此门改为中山门。

晚清城图告诉我们,和政门内对直的街为小北门直街,应为后来的新丰街乃至和平路,和清朝早中期的比较,显然向东偏移了不少距离,因为根据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常州府志》提供的城图来看,政和政门往南,今天的斜桥巷在道路的东边,但到了宣统年间,斜桥与县学,都到了西面,按照这么推论,宣统时期的小北门直街,确实朝东扩开了数十米之多,而今天的和平路,就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宽并延伸的。

1949年后,驻扎常州的军政机关由于建造房子的需要,纷纷对老城墙进行拆除,利用拆下的城砖进行建筑,于是,到这个时候常州老城墙几乎荡然殆尽,城门自然不复存在,城内外畅通无阻,直出直进。1952年,由新西门到小北门的1500米残存城墙,在最后的拆墙运动中彻底消失,其城砖用以修建房舍、道路下水道等,至此,存在一千多年的和政门,除了保留着中山门这个新名字之外,终于彻底消弭了痕迹。


 

主办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0-11楼

电话:0519-8568157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