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沧桑多故事——德安门为大南门 |
发布日期:2021-09-28 |
常州曾经的大南门。现在和平路到清凉路那段的中间,古代有个城门叫德安门,跟其他城门一样也是在五代吴天祚初年完成,由当时的常州刺史徐景迈负责建造,在旧城濠北侧,旧城濠即老运河。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守将汤和修筑常州罗城的时候,德安门设立在新城濠北侧,在如今吊桥路与和平路交叉口,东临关刀河,西连乌衣桥南的邗沟,与东下塘和陶沙巷勾连。早年德安门也是三层飞檐箭楼,明代天顺年损坏,成化年中后期由常州知府孙仁易修缮,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来犯,郡守金豪复建德安门等,比及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均有对城门、城垣修缮加固之功。 根据光绪年常州全城图,德安门当时的具体位置,在古城河南向第六、第七段,这一截街区叫大南门直街,即当下的和平南路,西有国棉一厂(大成织布公司),东有桃园路国泰民居,街东为关刀河、南园、孙家庵、黑牡丹企业、常州第六中学(田家炳中学)、刘氏宗祠,出德安门有座吊桥,后来几经改建,分别更名德安桥、同济桥。 德安门历来是常州城的大南门,因为它往南是京杭大运河,曾经是本埠最繁忙的大码头之一。南端有个古镇叫浦前,浦的汉语解释是河边或江河入海口,自唐朝以来,浦前承担着由宜兴、湖州等地发往长安贡茶的中转使命,因此唐朝以后它又被叫做茶山。另外,这里北宋年间造了个著名的报恩寺,即现在的清凉寺,它又是北宋宰相胡宿的家庙,曾经吸引历代诸如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墨客膜拜光顾,又给城南增添色彩。与湖塘交界的地方,叫降子桥,这儿曾经也有古庙,是道观,它又与乾隆时期的状元钱维城有些渊源。清凉寺历史上曾遇到多次毁建,过去不在德安桥南堍,明朝永乐年间改建的时候才迁移过来。 从光绪年全城图可以看到,德安门周围此时商业圈业已成熟繁华,北面有佚老坊,此坊东去依次为昇仙弄、南园、关刀河,北去依次有新桥坊、椿桂坊、紫阳馆、灵官庙,东去则分布有元丰桥、东水关。北去依次排列的,有南邗沟、孤儿桥、乌衣桥、虹桥,还有陶沙巷、三将军弄、赵家弄、大儒寺和贾家弄等等。 据宋《毗陵志》记载,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本邑有孙扬修、胡宗回、胡宗炎等十一人高中进士,其中孙扬修、胡宗回告老还乡后,安居于德安门,为人师表,受人景仰,故而被地方官员褒奖,授予“佚人坊”匾额昭示后人。 地方文献记载,生于德安门的胡宗回,官至编修、京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吏部郎中、桂州知州、随州知州等。孙扬修,告老还乡后恪守孝道,遂成为当时美谈,其事迹曾被上报朝廷,敕封为“仁寿县君”。 清《常州赋》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升仙观、腾仙观,学道同归。”据考证,唐代时期这里就有这两个道观,相传由一个叫王慧辨的高士居修,之后是张氏子,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旧地方志说,张氏子嗜酒如命,每次要饮一石,鬓发如银,在此修炼三载过后,赶着驴子升天,其后人住宅建于此地,故名升仙弄。 自新坊桥循着运河西南,这里叫椿桂坊,后又叫南园。民国时期,还有三近里存在,但20世纪80年代末,拆除老建筑,修建了升仙弄公寓楼和飞月纺织大厦。南园东侧关刀河,因河道形状恰似关公大刀而名,河道呈东西流向,河面渐宽阔,四周曾经是菜园,旧时周、王、陈、钱、盛家分散居住。南园内曾有孙家庵,常州府志记载说,它又名净观禅院,建于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为礼部尚书孙慎行为胞妹修建的家庵,咸丰遭毁,光绪重修,民国时期还一直存在,此时更名为净观禅院。 南园三近里有民国九年创办的大纶纱厂,这是常州最早的蒸汽机纺纱,由茶山梅陇坝人蒋盘发偕刘叔裴创建,后被刘国钧并购。灵官庙在椿桂坊,灵官是道教护法天神,传说由玉皇大帝敕封为“上善五显头官大帝”,百姓来求生男生女,也有求发财,求科举高中,子嗣兴旺五谷丰登。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由工商界人士出资创办贫儿院,他们分别是冯晓青和伍琢初等,后由吴伯超创办国立音乐院,1946年由重庆迁徙常州,将灵官庙大殿当大礼堂,罗汉堂做宿舍,但此时它的主楼、厢房、门楼依旧完整存在,20世纪80年代被彻底拆除,其灵官巷名字也随之消失。 陶沙巷为古巷子,传说北宋时有两个逃难公子来此避难投宿,事后人们知道身份不一般,口头传说“逃宿”,因方言发音问题,传成陶沙。另有传说,此地位于市河边上,妇女在此经常浣纱,又有淘纱的说法。巷内曾有孙文介公祠、刘氏宗祠和李公祠三座。孙文介即孙慎行,明代东林党人,唐顺之的外甥。李公,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胞弟李鹤章。三将军弄里,出了三位抗元将军,分别是姚訔、陈炤和王安节。 |
主办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0-11楼
电话:0519-8568157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