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我市临时救助这么办
发布日期:2022-06-07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市临时救助工作,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着力加强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作用发挥,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六个问题带您看懂我市临时救助政策

问1:临时救助政策总体要求有哪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为目标,以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效能为主线,落实“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工作要求,坚持托底、高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工作保障,加快形成救助及时、标准科学、方式多样、管理规范的临时救助工作格局,筑牢社会救助体系防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问2:临时救助政策应发挥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一)注重临时救助制度“应急性”功能的发挥。将临时救助制度前置,对正在申请办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等社会救助,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可先行实施临时救助,再按规定办理相关救助审核审批手续。

(二)注重临时救助制度“补充性”功能的发挥。对实施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的,再给予一定临时救助;对不符合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可适当给予临时救助。

(三)注重临时救助制度“过渡性”功能的发挥。充分运用好“转介服务”,对实施临时救助后,仍不能解决救助对象困难的,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提供转介服务,帮助申请低保、特困等专项救助,或是由政府救助向慈善救助转介,尤其注重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在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中的“摆渡”作用。通过“转介服务”,形成救助合力,增强救助效能。

问3:临时救助对象的类型及遇困救助的情形有哪些?

临时救助对象分急难型救助对象、支出型救助对象。

1.急难型救助对象。指因火灾、爆炸、交通事故、溺水、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主要经济来源中断,家庭成员突发疾病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家庭和个人。急难型临时救助不受户籍限制,非常州户籍居民由居住地所在镇(街道)实施救助。常州户籍居民则由户籍所在镇(街道)实施救助。

2.支出型救助对象。指因医疗、教育、残疾康复、灾害或意外事故等费用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一定时期内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困难程度分为“严重困难家庭”和“特别困难家庭”。“严重困难家庭”指申请前一年内,家庭总收入减去家庭总支出后,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低于(含)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的家庭。“特别困难家庭”指申请前一年内,家庭总收入减去家庭总支出后,月人均收入低于(含)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支出型临时救助对象须具有本地户籍,或非本地户籍申请救助前实际居住满半年以上且在当地连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半年以上。

问4:临时救助的标准有哪些?

1.急难型救助对象。符合急难型救助条件的,救助金额不低于月低保标准的1倍,不超过月低保标准的12倍。

2.支出型救助对象。

(1)我市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低收入人口,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保目录内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各种补充型医疗保险(含慈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报销后的个人自付费用,给予临时救助。本年度内个人实际自付医疗费用在2000元至1万元(含)以内的,按40%救助;在1万元至3万元(含)以内的,按50%救助;3万元以上的,按60%救助。已按急难型救助对象给予救助的,同一事由就高不重复享受。

(2)针对因医疗、教育、残疾康复、灾害或意外事故等费用支出突然增加导致严重困难的家庭,应结合申请人家庭收入、支出、财产以及困难持续时间等情况综合判定。严重困难家庭的临时救助按月低保标准的4-5倍掌握;特别困难家庭的临时救助按月低保标准的6-8倍掌握。此类临时救助金额年度累计不超过月低保标准的12倍。

按以上救助标准上限实施救助后,基本生活仍不能缓解的重特大困难家庭,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根据具体情形,适当提高救助额度。鼓励多方救助、多级救助、多渠道帮扶,尽力减轻急难型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生活压力。

问5:临时救助办理流程有哪些?

1.简化急难型临时救助流程。对于符合急难型临时救助条件的对象,各级民政部门应简化办理流程,可不开展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审批前公示等,给予先行救助。在急难救助后,再登记救助对象、救助事由、救助金额等信息,补齐经办人员签字盖章等手续。

2.规范支出型临时救助流程。对于支出型临时救助的对象要规范执行相关的申请、受理、审核、审批程序。对申请临时救助中的支出型困难家庭在参照支出型困难家庭财产核定的基础上,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不再作限制要求,综合衡量申请对象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收支情况开展临时救助。对已享受政府医疗救助的低收入人口,重点核实其生活必需支出情况,不再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

3.优化申请办理材料。积极推行只需提交居民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一证一书”即可申请社会救助的做法,取消可以通过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获取的相关证明材料,让困难群众“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

4.落实审批权限下放。一次性临时救助总金额低于2个月低保标准(含)的小额救助,各辖市(区)可委托镇(街道)审批,报辖市(区)民政部门备案即可。

5.明确资金发放方式。临时救助资金原则上实行社会化发放,及时足额发放至申请人提供的本人或者家庭成员的个人银行账户。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现金,并完善签领凭证,存档备查。

问6: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联动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完善监督检查”四个部分,强调进一步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所属辖区内临时救助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财政部门要将临时救助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重大、疑难、复杂临时救助事项,辖市(区)民政部门要主动与派驻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协调,采取多种方式对临时救助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等。对因责任不落实、处置不及时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形成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主办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0-11楼

电话:0519-8568157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