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古城史久远——永世城旧称永平 |
发布日期:2022-11-03 |
永世城遗址,位于溧阳市南约八公里、天目湖镇东北五公里,今名古县自然村。 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城阙志》载:“永世城,在溧阳县南十五里。汉元封(前110-前103)中,置永平县,寻废。吴分溧阳复置,其后改曰永安。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更名永世,属丹阳郡。元帝又永世为平陵,皆属义兴郡。宋元嘉九年(432)省永世入溧阳。今俗称故县。内有唐隆寺旧基,乡民犹能言古狴犴之所。”据史料,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11),改秦鄣郡曰丹杨郡,分溧阳县置永平县,不久废。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版图:溧阳县治在今南渡镇旧县村,无永平县治所。永平县治,在西汉溧阳县治东南约二十公里。西汉溧阳县,包括今溧阳、溧水以及高淳,面积约三千平方公里。为何置永平县时间不长即废呢?可能是两县治邻近的原因。这是首次在此地设置县治。 东汉末年,魏蜀吴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势。孙坚奠基东吴,经其长子孙策巩固,孙策弟孙权继位,自称吴王,年号黄武。黄武元年(222),析溧阳县西境(今溧水、高淳)辟地屯田,设屯田都尉治,治所仍东汉溧阳县治(今高淳固城),招揽移民,围垦固城湖、石臼湖成大片圩田耕种。同时,析县东境(今溧阳)置永平县,县治仍西汉永平县治所。从此,秦汉溧阳县一分为二。永平县境,成为今溧阳辖境的前世。七年后,孙权于黄龙元年(229)称帝,史称吴大帝。之后,改永平为永安,又改为永平。西晋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于咸宁五年(279),命杜预、王浚等水陆并进五路伐吴。太康元年(280)二月,西晋战船到达东吴都城建业石头城。东吴末帝孙皓,按古代国君投降仪式,反绑双手,让人抬着一口梓木棺材,向王浚投降。东吴孙权称帝,历三代,传五十八年。东吴三百一十三县,永世是其一,属西晋。西晋废建业,复称秣陵。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重归统一。是年,废吴置屯田都尉,复溧阳县,改永平为永世县。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分丹阳郡永世县,置平陵及永世,属义兴(今宜兴)郡。平陵县治,仍春秋战国平陵城遗址,即今南渡古城村。一百二十八年后,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废平陵县,分其地入永世、溧阳两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废永世县,以永世之地重置溧阳县,县治迁至秦、西汉溧阳县治址,即今南渡镇旧县村。这是在此地第二次设置永平或永世县治的始末。 自吴置永平,晋改永世,止于唐初,历三百九十六年县治史,是溧阳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 三国孙吴设的永平县,是其封侯之地。元至正四年(1344)《金陵新志》载:“吴景帝孙休,封弟孙谦为永安侯;吴末帝孙皓,封孙洪为永平侯。”孙吴历五十八年,史志仅记载一位县长。凌操,吴郡余杭人,任永平县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 晋历一百五十五年,其中西晋五十二年,东晋一百零三年,永世县依序仅记载陆晔、徐该、伏滔、羊元保四位县令。羊玄保(371-464),字泰初,泰山南城人。东晋义熙(405-418)间,任永世县令,廉静寡欲,后人思之。 南朝宋五十九年(420-479),永世县依序仅记载江秉之、孔景宣、徐崇之、沈伯玉四位县令。江秉之,字玄叔,济阳考城人。南朝宋景平元年(423)任永世县令,以善政著名江东。沈伯玉,字德润,吴兴人。南朝宋元徽二年(474)为永世县令,有能声。 南朝齐四十一年(479-502),永世县仅记载乐预一位县令。乐预,字文介。南阳涅阳人。南朝齐建武(494-498)中为永世县令,卒于官,人怀其德。卒官时,有一老妇,年可六七十,担槲簌叶(可喂柞蚕)造市货之,闻预亡,大泣,弃叶溪中,曰:“失乐县令,我辈孤独老姥政应就死耳。”一市皆泣。 隋二十九年(589-618),永世县仅记载达奚明一位县令。达奚明,隋炀帝大业初(605)任永世县令,疏浚泾渎甓溪渡河段,加固两岸河堤,并在甓溪渡上架起一座砖砌桥,称甓桥。自此,因过河不须摆渡,众人皆称达县令功德。泾渎,今称丹金溧漕河。 永世县城,坐落在秀山丽水之间,是一方风水宝地。县城北靠屏风诸山;西傍丘陵连绵的高岗;南照坦坦田野平畴;东临一片湖荡,名曰千里湖。 那么永世县城是何形制呢? 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城阙志》载:“永世城,在溧阳县(今溧阳城)南十五里,周三百步,遗址高一二尺。今俗称故县。内有唐隆寺旧基,乡民犹能言古狴犴(牢狱)之所。”按“周三百步”计算,永世城占地面积约二十亩。按古制,永世城坐北朝南,为夯土版筑城墙。城内有坐北朝南的政治中心县署,有教化民众的唐隆寺,也有惩罚罪犯的牢狱。 据古县长者世代传承记忆,永世城为夯土城墙,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南城门前是河,河上有木桥或吊桥,木桥向南,是一片坦坦荡荡的圩田,其间有一条青石板路到南山。东城门外,有一条南北向的带状高岗,俗称龙埂或龙岗,也说龙背,说是永世城东门外的风水埂,早年,龙岗上有许多或密匝匝或枯裂裂的老树,龙岗东是千里湖的荡滩河流,湖畔有集市和码头,是舟楫往来之地;西城门外,有一条南北向的带状高岗,名称西岗,西岗有一南一北两根青石柱,高盈丈、尺方形、顶球状,说是永世县西城门外的望柱,出望柱向北,有一条青石板路到屏风山。永世县城废后二百八十三年,溧阳县城从今旧县村东迁今溧阳城,已是唐朝末年。之后,这条青石板路从屏风山与金鸡山之间的山坳里,向北一直铺到长巷里村,然后连接溧阳城南门。 永世城北,近处是一片低地,名称雷龙地。传说,古时有巨龙在天地惊雷震荡声里从天而降,巨龙降落在这片高岗地上,盘旋舞动,尘土飞扬,水花飞溅,尘土水花过后,高岗地变成了一片洼地,时人名之雷龙地。有说这雷龙地可能是当年筑永世城墙时的取土之地,雷龙地北侧,有一南一北两块高地,南块高地小,俗名小獾墩,北块高地大,俗称大獾墩。有说早年这一小一大两个高墩上,林木蓊蓊郁郁,杂草丛生莽密,时有獾群出没。有猎人放胆进入大小獾墩捕獾,却见许多幽暗且深不可测的洞穴。后来,小獾墩垦荒成了耕种地,大獾墩上栽种了茶叶树,又名茶山。据说这大小两个獾墩其实是古墓,獾墩上深深的暗洞,是盗墓洞。旧时,大獾墩前有两根青石柱,足足有两丈高,直到1970年前后才被拔起凿断做了沟渠上的过路石。 永世县废后,原来在永世城周边的商贸集市乃至人群也随之迁移到重置的溧阳县城(今旧县村)处。时人或后人称永世县城曰故县或古县。 古县长者记忆,元代,有卞姓人家世居。卞南仲,字应午,号月溪。其先长兴人。元初,以台荐授郴州判官。流寓溧阳。元代仇远任溧阳州教授十年间,与卞南仲为友,其间,卞南仲去世,卒葬城南燕山之原。南仲子仲翔,工词翰。孙瑛及珏,亦以书画擅长。卞珏,集庆路(元改建康府为集庆路)溧阳人,工书画,著色花木。从以上史料推测,卞南仲卒葬城南燕山之原,其子孙因守孝祖墓而卜居古县。古县村曾世居王、洑诸姓人家,继而有钱、周诸姓人家繁衍至今。周氏,是城东歌岐亦政堂子孙,因在古县周边拥有大片圩田和山地而迁居。位于古县村东北三里,有周家山。钱氏,是城南大钱家村钱氏宗祠锦林堂的分支,村里曾建钱氏宗祠报本堂。 到明末,永世城遗址上已是一个村落。邑人虞许在一个寒冬日途经永世城,有诗云:“残毁如瓯脱,堪惊过客魂。运移谭废井,土著说荒村。溲渤遗牛马,街衢走犬豚。寒烟与斜照,此地自朝昏。”虞许,原名国儒,字两可。甓桥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顺天举人。天启五年(1625)任江西永丰知县,在任四年。辞官归里,徜徉林泉。当年,虞许见到的永世城,已是冷落残破,遗址上已有一个荒凉的村落。村民说村落曾经是县城,昔日县城里的古井也废了。古老的街道上,有牛马经过留下的粪便,还有村民饲养的猪狗在游走。虞许感叹,尽管世事变化无常,可永世城遗址上的人家依旧安然生息。 清康熙六年(1667)《溧阳县志·村聚》已有“举福乡,古县村”的记载。据古县长者记忆,到清乾隆年间,古县村有三百余户人家的大聚落。清咸丰十年(1860)春三月至同治三年(1864)春二月,太平军占据溧阳四年间,古县村民或出逃或被害,全村仅剩数十户人家,村落已成废墟。太平军败退后,钱氏人家合力重建钱氏宗祠报本堂,煌煌大观的祠宇殿堂,又毁于1937年之后的日寇战火。 古县村,错错落落排排列列的民居之间,间或有些老树。村中有一段青石板路,南北走向,断断续续的青石板块,虽已残残裂裂破成碎块,却依然滑滑亮亮,仍见千千万万车轮碾轧的凹槽痕迹。有说这段青石块街路,是当年永世县城里的中轴街。 中轴街南有一座南北向跨河的桥。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已有“故县桥,在溧阳县东南一十五里”的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溧阳县志》为“古县桥,县南,去县十五里”。 古县村长者记忆,古县村南河上的古县桥,曾是一座南北向跨河的三孔石拱桥,是溧阳城向南陆路到戴埠的必经桥梁。1939年7月,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国民党第六十三师驻戴埠、横涧山区,其中一部驻古县村北边的丁家山,伺机抗击驻周家山的日寇。在一次与日寇战斗后,为阻挡日寇向南山侵犯,撤退时炸毁古县三孔石拱桥。抗战之后,历经修建。古县村南的河,曾经弧形环绕而东北流。1973年疏浚古河道,弧形变成了直线,原河道原河貌消失了。1974年,拆除古县石桥桥基,在原桥东十余米处,重建起一座长三十三米、跨河二十米、宽三米的双曲拱农用桥,仍名古县桥。古县桥,历风雨经沧桑。在古桥北堍,有桥基石残块,桥基石残块与破碎的青石块街路续接。古桥边一农家,曾收存古县桥上的一只含珠龙头石雕刻。古县桥南,是一片平展展的圩田,河岸边的桥基残石,还藏露在树根草丛里。 古县桥下的河,向西南三里许至茶亭,向东北十三里许入白云溪(今名溧宜大河),全长八点八公里,名称茶亭河。1980年之前,有客班轮船从溧阳经古县到茶亭往返。古县村前的河两岸,曾有竹林掩映,河水里有嫩绿的蒲草。 古县仅存的一段破碎石街路西侧,幸存一口古井。古井青石井栏,外圈多有风化,有好事者用铁丝水泥修护,水泥也剥落了,露出一道道锈蚀了的铁丝。井的内圈,布满深凹且光滑的痕迹,是千千万万次汲水绳索的磨砺。古井周围,是一方形光滑的青石板,古井水依然清澈。古县长者记忆,早年,古县村里有四十八口古井,后来许多古井废了,有的没了井栏,有的填塞了,仅剩这口古井,也不知用了多少年月多少朝代了。直到如今,古县人还用这口古井的水,井水天旱年代也不干。1958年之后,古县村民在村东村北平整土地,发现许多不知多少年前废弃的古井,可见当年村落规模。 永平或永安或永世县,历三百九十六年,是古今溧阳时间之轴上留下的一个坐标,坐标上隐约可以瞭望那个不断更替朝代的兴衰。曾经的县长县令僚吏的事迹在史志里轻描淡写。永世县署遗址在何处?唐隆寺遗址在何处?古狴犴之所在何处?千百年时光悄悄过去,千百年人事悄悄过去,千百年风光也悄悄过去。如今,古县村村基约百亩,而村中心曾是永世县城所在,遗存一段南北向的青石板路,似乎是永世县城的记忆符号。永世县城遗址上,千百年时光,一层层泥土,一层层瓦砾,掩埋了昔日的繁华与沧桑。曾经的高堂明镜,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歌舞升平,曾经的一切一切,已被密匝匝的民居覆盖了,都被世世代代寻常百姓的生活取代了。 一千七百八十多年悄然过去,留下的只是古县这古老的地名和古县星星点点断断续续残残缺缺模模糊糊的文化碎片。这些文化碎片,无论怎么拼接也永远不会聚合完整那段漫长的岁月。岁月,永远消失在时间里,那些残存的,经历千百年风雨的时光磨砺,似乎证明了曾经的存在。烙印在时光中的永世县,隐藏在时间背后的沧桑,展现的是何画面呢?天地玄黄,世事更替。时间在路上,时间在路上阅历,阅历人事沧桑,阅历即魅力。古县人,把古县读成古远,是有别于县,还是追念怀想县的古远呢? 时间在路上,时间在路上阅历,阅历人事沧桑,阅历即魅力。古县人,把古县读成古远,是有别于县,还是追念怀想县的古远呢? |
主办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0-11楼
电话:0519-8568157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