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陵园:英烈故事月月学(2018年10月)
发布日期:2018-09-27

王锡金

1956年8月10日,在新疆阿克苏哈拉玉尔滚地区塔里木河荒滩勘察水文的一支工作队,突然发现一个令人焦急不安的情况——小组长王锡金失踪了!

他9日独自步行,前往邻组联系工作,一夜未归。大家开始没在意。那时,当地交通和通讯条件尚处于原始状态,出门办事,来回历时数天是常事,耗时月余的都不罕见。此次两组相距20公里,中间荒无人烟,路不好走,来回时间长些在情理之中,谁会察觉其中有异呢?可是,10日那天,邻组说没有看见王锡金,领导担心起来,派人沿途寻找。酷暑天,骄阳肆虐,把荒凉的戈壁滩烤的滚烫,大家身上热汗直流,心里更热——昨天还生龙活虎地走出去的一个人,怎么能一下子就像从人间蒸发掉了似的,一点痕迹、一丝讯息都没有了呢?

11日,工作队全体人员停工,紧急搜寻王锡金的踪迹。

四天过去了,一无所获。

两个月过去了,人民的希望在一天天的期盼中渐渐冷却成最后的失望,估计他没带干粮,迷失方向,风沙巨大,不幸遇难了。

1938年,王锡金出生于常州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家中姐弟五人,上边一个姐姐,下边三个弟弟。1951年,王锡金毕业于常州西大街小学,考入常州市第二中学读书。在学校,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过40余年,班主任仍然记得他,为他的早逝而扼腕叹息。1955年初,初中毕业的王锡金响应党支持边疆建设的号召,毅然报名应征,远赴新疆,成为水利厅勘探队的队员,踏上了工作岗位。

来新疆之前,王锡金做好了努力适应环境的思想准备,一旦身临其境,仍然深切感受到南方和西部差异巨大。首先是气候干燥,南方人初来乍到,大多流鼻血,皮肤皲裂;其次是伙食,制作粗朴,面食多;再次是文化环境不同,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隔绝。

王锡金不怕吃苦,也能吃苦。这次主动来新疆工作,一为减轻家中负担,二也是有意识到艰苦的地方磨练。投入工作后,真正的考验开始了。在家信中,王锡金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每天收工回来,有三种感觉。一种是渴。在戈壁滩上工作,水是最大问题。出来工作是带了水的,但总是不够,回去起码要用搪瓷杯子一口气喝上两三杯。第二种就是饿,吃起饭来,那才叫狼吞虎咽。第三种就是累。每天5点起身,5点半吃早饭,吃完立即就上工,一直到下午6点回到工作站,吃完晚饭就是整理资料和学习,9点睡觉。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完不成任务就长期在野外驻营,不能收兵回城。

就在这种紧张、艰苦的工作中,王锡金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收到领导和队友们一致肯定。他工作认真负责,很快成为业务骨干,任勘察水文小组长。他善于团结同志,与队友们关系融洽,互相帮助。1955年6月,他关荣入党。

茫茫戈壁无情地吞噬了王锡金年轻的生命,但他是为早期的开发西部大业而献身的,他的拓荒和牺牲精神是金,将永远闪烁光芒。(节选)


 

主办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0-11楼

电话:0519-8568157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