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英烈故事月月学(2018年12月) |
发布日期:2018-11-29 |
杨予九 1963年8月3日,河南省陆浑水库工地传出噩耗:爆破试验失事,国家水利电力部水电总局水利水电施工研究所工作人员杨予九不幸罹难,以身殉职,时年25岁。 中原黄土平添一座小坟,江南水乡为失去一位风华正茂的优秀儿子而呜咽。 杨予九在1938年12月9日出生,他父亲是我抗日队伍干部——杨谷方,参加开辟和建立常州武进地区四块抗日游击基地之一的武南游击根据地,曾任武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声望较高,敌人对他恨之入骨。他祖父杨允豫教过书、办过学,是个爱国知识分子。这样一个革命家庭,自然成了日伪军经常骚扰敲诈的对象。直到解放,杨家都没有安稳日子,在兵灾人祸中苦熬。杨予九的童年,是在担惊受怕、东躲西藏中渡过的,曾随大人被敌人羁押在监狱中大半个月。 童年的岁月,满纸艰辛,困苦的生活给了杨予九特别的磨练,他胆大无畏、性格坚毅,在流浪的生活中学习不辍,读小学时就显露出一般孩子所不及的才能。 1950年7月从武进鸣凰中心小学毕业后,杨予九到南京华东干部子弟学校上初中。他在班里年龄最小,同学们像大哥大姐一样,对他特别关爱。这段经历对他启迪影响很大,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1956年7月高中毕业,他被学校选拔为留苏预备生,经过高考,被北京俄语学院录取,进入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9月,被分配到清华大学水利系水电专业。在清华期间,杨予九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学校组织到外地实习,他担任副队长,要保证完成实习任务,还要为同学们实习过程中的生活起居做安排。官厅水库电站建设、水坝的勘测设计和青铜峡水库建设,都有实习队的功劳。 1963年1月,经过六年半的大学生活,杨予九毕业了。面对分配,他以共产党员的表率自策,坚决表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哪里艰苦就去哪里。他被分配到工作流动性大、生活条件艰苦、要长期野外工作的单位——水电部水利水电施工研究所。报到后,就去了施工一线——河南省嵩县陆浑水库工地。 在陆浑工地,主要任务是爆破、筑坝理论和施工技术研究,杨予九参加了掏槽爆破、深孔爆破的技术研究。他在1963年7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写完了‘岩石振动破坏’部分的研究报告,现在对这个问题上已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一套想法,如果能成功,那是一套比较新的理论。” 在进行第十一次掏槽爆破试验时,爆炸过后,一位技术员进入爆破现场,进去一段时间还没出来,杨予九和另一位同志也跟进去,准备查看爆破效果,收集记录数据,不料未响的哑炮突然爆炸,两人当场牺牲,一人重伤。 本来,再过一个多月,组织上就要派杨予九出国到瑞典留学,单位同事、学校同学、亲友,骤闻噩耗,无不失声痛哭。以予九的思想品德、学识才华,将来成就是无可估量的,国家多么需要这样的人才啊!(节选) 杨立全
|
主办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0-11楼
电话:0519-8568157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