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区采菱社区:五治融合,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 |
发布日期:2019-10-23 |
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采菱社区在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居民对于社区服务功能和自治能力的深入需求,践行五治融合,即: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文明德治、社区秩序法治、社区事务自治、社区管理共治、社区服务精治作为理念和目标,重塑治理构架,聚焦居民生活的重点和难点,调动社会全面参与,建立“需求库”与“供给库”,让居民需求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细落小到实处,着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终建成依法依规、自我管理、民主协商、睦邻互助的和美家园。 一、“德治”——“春风化雨”淳民风。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敦德教化,淳朴民风,移风易俗,在全社区形成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定期开展道德讲堂,组织群众对社会上和发生在身边的思想道德现象开展评议,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惩戒道德失范行为。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开展党员干部“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活动,党员干部以良好的家风家教带动社会风气不断向善向好,让家规家训时刻警醒规范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言行举止,引导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良好导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文化惠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六个100”、公益五号、彩凤讲堂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感化于活动之中。 二、“法治”——“定纷止争”有依据。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社区,法治的底色不可或缺。法律为社区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为社区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提供法律约束、对预防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坚持将民主法治工作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联合天宁区合心公益法律服务促进会针对不同人群不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彩凤讲堂”暑期青少年夏令营增设普法课程,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公益五号集市,专业人士面对面提供现场咨询,提升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老年人法律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现身说法,全方位推进社区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落实政务、居务分开试点工作,制定社区公共服务目录清单,明确社区各项工作法定职责和协助事项,规范办事流程。充分发挥网格长职能,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建立“网格化治理+小区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将入户走访、常态巡防过程中发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上报,同时联合片区民警、街道司法所和法律志愿者,提供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区氛围,切实把社区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精治”——“问题导向”解难题。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搭建群众需求发现体系,持续拓宽居民需求发现渠道,进一步精准高效解决社区居民需求,精心设计为民服务项目。一是拉长党组织线,持续深化社区党组织的区域性统筹作用,尝试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上下联动和各司其职的组织格局,党员进格,服务入户,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和诉求,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拓宽群众性自治组织线,积极倡导服务精准化,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将群众由“大众”细分为“小众”。在原有“水润采菱掌上云社区”微信群线上发布动态信息、征集居民意见,线下匹配居民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基础上,细分创建居民楼栋群,将服务人群进行分类,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让服务有效性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同时把居民需求转化为服务项目,以项目制管理模式实现社区资源聚合、服务聚焦,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着力构建以党建引领为轴、以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为翼的 “一轴两翼”基层治理新体系。 四、“共治”——“一纸公约”促自律。一方面积极整合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多方资源,共同谋划为民服务项目。大力培育并支持社会组织承接为民服务项目,先后培育“翼创社工”、“翼助志愿者”、“采微映画摄影”等8家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包含了为民服务、邻里互助、文体娱乐等多项内容。并依托高校人才资源,成立项目立项评估工作小组,定期召开项目立项评估研讨会,逐个环节推敲探讨,提高项目设计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逐步树立起“居民的事居民做主”的价值导向。鼓励居民参与制定社区行为准则,通过居民“自治、自管”的形式,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社区针对楼道堆放、散养犬只等不文明行为,通过“水润采菱掌上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发起文明劝导行动,并广泛收集建议意见,站位社会、社区、个人等多个层面,分类形成“楼道管理”、“文明养犬”及“禁燃禁放”等16项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约束力、有活力、有底蕴、居民认可的小区公共空间“微公约”。从前期社情民意的收集,到近期的“楼道公约”、“乘电梯八不要”等,积极引导居民们遵守自己制定的“一纸公约”内容,力求做到公约宣传全覆盖,充分激发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体意识。 五、“自治”——“因地制宜”建家园。将基层社会治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源头上解决民生诉求的短板,不断提高居民自治的深度和广度。社区围绕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成立“6+X”四邻协商民主理事会,由党组织代表、居委会代表、居民代表、专业人士、社会组织、有一定威望的老同志及利益相关方共同确立了“五议三不议”、“议事十条”等议事制度并参与协商,调动基层各界群众、各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公共治理的积极性。三年来,社区本着精准有效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原则,不拘泥于规模和形式,召开社区大协商、网格小协商、楼道微协商,线上协商+线下协商共58次,先后协商如休闲点、老年活动室改造,小区商铺油烟扰民、噪音扰民纠纷等六大类1200余项涉及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的问题。社区在原有协商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全要素治理理念,扩充参与主体并创设“流动小板凳”这一新的微协商形式,把组织居民来社区协商变为主动前往楼栋、休闲点协商,把议事送到居民家门口,以更灵活接地气的物理议事模式深化居民自治,促进基层和谐。
|
主办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0-11楼
电话:0519-8568157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