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有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85万余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大型现代滑稽戏《金色的黄昏》由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滑稽剧团于2016年联合制作完成。记者昨天(3日)获悉,由老龄办向全市各辖市区基层单位推荐,这台戏将于本月5日开启全市巡演。看似是一部老年戏剧,却也能让年轻人引发了如何让亲情回归,让温暖相陪的思考。
两位痴呆老人的晚年故事,如何引发子女的共鸣
《金色的黄昏》的故事发生在“快乐社区”,以空巢老人、敬老爱老、邻里守护、互助结对、时间银行等为主要元素,把焦点集中在两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身上。
76岁的张公公老伴去世,有一个儿子,可是,儿子媳妇不孝顺,对老人也不关心。为了引起孩子们的重视,每当儿子回家,张公公便假装自己有老年痴呆症的症状,没想到适得其反。孩子出门旅游,不带他,总是把他反锁在家,吃喝就买些简单的塞冰箱让老人自己应付,最长的一次,有11天。
社区的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向张公公提出“老年互助养老”,请一位金婆婆和张公公结对,照应生活。一次,金婆婆上门服务时,发现张公公的脑梗复发,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也终于让儿子媳妇意识到了自己的缺位。
另一位,是真正的老年痴呆患者钱公公。钱公公是一位沪剧表演艺术家,他的老伴也不在了,女儿又国外念书、工作。剧中,钱公公不认识任何人,只记得自己唱沪剧时扮演的戏中人物和唱腔以及台词,所有人到他家去看望他,必须对台词,即联络接头暗号——“笃笃笃”,敲三下门,然后说,“我是长江”,钱公公答“我是黄河”,来人再说,“胜利属于我们”,于是才把门打开。女儿不在的日子里,也是依托社区里的志愿者,照料他的生活。女儿从美国回家了,喊着自己的名字叫着爸爸也不认得,也要对暗号。于是发誓再也不走了,就在父亲身边尽孝。
提前到养老院体验生活,编剧笔下写“接地气”的故事
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关注“空巢老人”的今天,就是关注我们每个人的明天,《金色的黄昏》这一滑稽戏以喜剧的形式、生动的情节、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喻意为观众讲述了一群老年人的故事,让人笑中带泪,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和现实意义。
市滑稽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告诉记者,这台戏和以往他们所排练的戏有很大的不同,整个舞台上年轻人的角色才3个,剩下的全是老头老太,怎样在将近90分钟的演出中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难度很大。
为了把故事的前后冲突、焦点展现清楚,本剧的编剧、导演孔祥瑜在下笔之前,就到一个养老机构体验生活,和老人们聊,和社区干部聊,“老人真正的寂寞,其实是精神上的空虚,所以我们最终的切入点,是两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家庭。”张怡告诉记者,剧中的主人公并非没有原型,他们的一位同事,退休后一年,就患上了这个病。
“整个剧本,编剧也是几易其稿。”去年10月敬老节期间,该局首演,获得了老人的一致好评,“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啊!”
年龄跨度超30岁,看这群老戏骨如何演得“入木三分”
“整部戏,最大的难度,就是几乎每个演员演出的年龄跨度都有二三十岁。”这台戏里,46岁的张怡扮演的就是那个假装有老年痴呆症的“张公公”,年龄足足跨度了30年岁。尽管是老戏骨,但要真正演起来,也不是信手拈来。“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还特地看了张国立演的《金婚》,反复揣摩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副团长王利民,也是首次挑战“钱公公”这样的角色。“以前演类似小生的角色比较多,这部戏,是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老人,还要开口唱。”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女儿刚从国外回来,给父亲洗脚,演着演着,自己都忍不住眼泪哗哗。
据了解,《金色的黄昏》将从7月5日起在全市展开巡演,顺序为金坛、武进、钟楼、天宁、溧阳、新北,初定14场,预计到8月底结束。“这部戏,我们边还想继续打磨,争取能推向全省、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