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层风采 >> 内容
带一双关注的眼睛,织三张关爱老人的网
发布日期:2017-07-27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周二下午,还没走进中意宝第的万婆婆家,已经从门内传出了一阵欢声笑语,3位结对的志愿者又来看她了。陪我说话、聊天,有时候还带着我一起去跳跳广场舞、逛逛公园,蛮好。从去年夏天开始结对,88岁的万婆婆的日常生活丰富了许多,她说,这多亏了有邻里守护的志愿者的陪伴。

    钟楼区是我市的老城区,近年来,该区通过织牢志愿者、社工和社会组织三张关爱网,开展邻里守护工作。截至2016年底,钟楼区户籍人口40余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9.87万。其中70岁以上独居80岁以上空巢(不含独居)老人约3800人。目前,全区志愿者总计2803人,志愿者结对率52.32%

    带一双关注的眼睛,织三张关爱老人的网

    “邻里守护,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安全守护,志愿者要带着一双关注的眼睛,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安全,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这其实是一种预警的作用。在钟楼区民政局副局长周霞看来,邻里守护是如今应对老龄社会的一项必要举措。她说,每年,全国都有关于独居、空巢老人在家中出危险的案例发生,所以邻里守护 守望相助的关爱帮扶,首先是对老人的关注,其次,才是各种各样的关爱、帮助。

    对于这项工作,钟楼区正在织牢三张网发动志愿者,发动社会的力量来营造这个环境,小老人对老老人,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关爱,这是第一张网周霞说,但是,依托志愿者,这些作为志愿者的小老人,存在临时性和义务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所以,在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钟楼区的第二张网,便是扎根基层的社工。此外,还需要社会组织这个第三张网作为补充。社会组织,可以为老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让老人能够有更多的社交生活,结交更多的朋友。周霞说。

    志愿网:依托社区原有志愿者队伍,逐步扩面

    邻里守护,一碗汤距离之间的邻里,莫不是最合适的人,这是邻里守护的基。

    其实早在10年前,永红街道就有一个早看窗帘晚看窗的说法,这也可以说是钟楼邻里守护最初的做法。

周霞告诉记者,钟楼区有49个社区、51个行政村,当时,全区各社区(村)已经有了超100支志愿者队伍,他们的邻里守护队伍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扩面建立的。

     60多岁的马筱莺是锦阳花苑社区一位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志愿者,她结对的是住在24栋的老人施六宝,上门关心她的生活。打扫打扫卫生,陪她聊聊天,问问身体情况,真的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家里人。社区书记李晓婷告诉记者,自从结对后,马筱莺主动把家庭电话写给施六宝老人,让对方有困难找她,随叫随到。

    小老人帮助老老人,老人们的服务时间,则统统被存入时间银行。目前,锦阳花苑共结对74对老人,老年志愿者一共57人。马筱莺是社区的优质储户

    记者看到,她的时间银行存折,已密密记录了两本,上门看望,1时间币;电话慰问,0.5时间币;为老人配药,1时间币……”马筱莺说,现在,她已经把服务老人的时间币兑换了学习项目,学古筝啊,现在已经能弹好多首曲子了。

    社工网:让老人不仅有人关心,还有活动能参与

    “社工的网是最稳定的,并且,社区也会通过自身资源,开展一些为老服务,让独居空巢老人有更多的人关心,有更多的活动可以参与。在西新桥三村社区,按片区设立了七个邻里守望点,有50个邻里守望员和N个社区内外志愿者帮困队,与50位老人进行了结对。截止到目前,西三村社区共有为老服务志愿者115人,年龄最小的58岁,最大的82岁,均为退休在家的老年居民。

    社区书记江雪告诉记者,除了常规的发动志愿者参与,社区在邻里守护工作中也做了不少探索,比如,搭建学习平台,让老人老有所学;组织多项活动,让身体好的老人尽量不要闷在家里;整合20多家结对单位,提供便民举措;组建党员义工联,发动在职党员加入到社区志愿者、义工联活动中来,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困难、行动不便的孤老、独居老人提供服务……

    原来家住该小区的吴承梁,是位独居老人。近年来,老人神智越来越不清晰,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许多居民伸出援助之手。后来,为解决他每天吃饭问题,社区帮他办了老年就餐卡,让他在居家乐园就餐。去年,社区想方设法和他在东北的弟弟联系上,将老人接回东北照料,彻底解决了老人生活无人照料的后顾之忧。

注重社会组织培养,形成“1+1+N”格局
这个“N”,是由社会组织提供的 各种为老服务

    日记本上的一个个故事,是一次次贴心的守护

    杨老师今年83岁了,爱人去世,孩子不在身边,他本人查出肾衰竭,去年这时候,连走路都困难。姚绮雯、邵小燕、袁静三个人是高中同学,其中两个是杨老师的学生。去年,当得知老师因病遇困,已经是天福聚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的三姐妹便商量着,能不能让杨老师也成为他们的服务对象之一。当年10月开始,三个人正式成为了守护杨老师的志愿者。

    杨老师的家中,有一本服务日记,上面细细记录着三姐妹每一次来看望他的细节:今天是西方的平安夜,为了给老人的生活增添情趣,我们带了圣诞老人杯的草莓蛋糕和装着圣诞快乐印记苹果的心型礼盒送给杨老师……”点点滴滴的故事,让看到的人也觉得温暖。

    杨老师说,三个人每次来,总不会空着手,或者是家里包的馄饨,或者是外面买的水果,就如自家女儿回家探望父亲一般。以前,他觉得晚年挺寂寞的,现在,有三个志愿者经常来陪着他聊聊天,说说话,心里也慢慢踏实起来。

    志愿者的中央厨房模式,已培育400多名志愿者

    天福聚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蒋春介绍,中心以结对帮扶,互帮互助的形式,对独居、空巢、残疾、困难、失独老人等提供社区及上门服务,目前,中心已经发展志愿者400多名,已在5个街道8个站点铺开,就好像是一个老年志愿者培育的中央厨房,这些老人,最终都是进入其所在社区,为另一些老人服务的。

    何杏秀76岁了,说话有些稍稍不利索,这是前几年中风留下的后遗症。她的晚年生活,以前大多是在麻将桌上度过的。有一天,当小姊妹拉她来到天福聚家参加老年活动时,她将信将疑:天下哪有什么免费的午餐,还免费给我们老年人培训怎么用手机?可是一阵子下来,何阿姨不仅成了参加活动的常客,还自愿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志愿者。

    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当志愿者,能帮其他老人做点什么呢?一次,何杏秀自己到理发店理发的时候就想到,做个义务理发员也挺不错。于是,自己买了工具,开始琢磨起来,至今已经为几百人义务理过发,在她的带领下,还成立了个杏秀爱心团队,走进养老院为那儿的老人理发。

下一步:继续培育壮大志愿者队伍

    “邻里守护,面广量大,关键还是在社区。周霞告诉记者,自从全市的邻里守护工作开展以来,他们召集基层干部进行了多次会议,提高认识,深入推进。下一步,要看看有没有漏洞和漏网的,激发志愿者的自发性,把网织密了,一层一层覆盖。

    此外,还要继续培育志愿者队伍,老人量大,但常态化的志愿者少,今后我们还是要扶持一些典型,让志愿服务成为细水长流的暖心之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