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暖民心的工作,救助对象情况复杂,需要救助管理机构和救助工作者付出努力和心血。市救助管理站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要求,立足自身职能,主动作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提高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一)强化站内工作服务,完善救助体系。坚持“兜底线、救急难”的职能定位,严格按照《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准确甄别来站人员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全面掌握受助人员信息、救助情况,将滞留人员信息及时推送至全国救助寻亲网和今日头条,准确把握24小时、7个工作日、滞留三个月办理安置手续等关键词;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密切配合,对聋哑、智障、疑似精神障碍人员采集DNA进行比对,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及时联系反馈比对结果;对超过三个月查无身份信息人员办理安置手续;每月定时进行回访,对送托人员继续开展寻亲工作,强化对受助人员的精准管理,有效保障受助人员的合法权益 。
(二)完善救助工作举措,全方位实施救助。开展“救治+救助”模式,对患有精神障碍、传染病等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按时开展回访,随时了解病人治疗情况。把对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主动救助纳入救助工作重点,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接受救助,街头主动救助措施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项目合作,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项目合作,为街头流浪、生活陷入困境、监护人缺失、缺乏亲情关爱、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矫治、亲情帮扶、技能培训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工作机制。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社会关爱氛围。强化正面宣传,加强主流媒体正能量宣传,紧紧抓住“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夏季送清凉”和“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宣传策划,主动与媒体和公众对话沟通,增进公众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知晓度。用好“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实效性和影响力,发挥好民政救助正能量。
(四)开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实现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