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可谓奠基工程,它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特殊儿童的教育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把特殊儿童教育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做到“四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培养,积极推动新常态下特殊教育的改革发展、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将特殊儿童教育从基础学习能力向职业发展能力方向培养,促进孤弃儿童的各方面技能及社会融合能力的发展。
强硬件基础,为孤弃儿童创设优良学习环境
记得我刚入职时期,前辈们常跟我感叹说:“你们啊,遇上了好的时代啊!”听他们说,刚成立时的儿童福利院全院只是几间平房,教室虽然占用了一间,但是除了几张桌子,几排椅子,一些文具,其它也就没啥了;到了八十年代,院里造起了两栋小楼,却也没啥教学设施,孩子们依旧在没有空调、夏季潮湿冬季阴冷的教室里学习、玩耍,几辆两轮小自行车,便是孩子们最为奢侈的玩具。
如今,我们的教学区,有4间教室、1间多功能游戏室、1间青少年活动室、1间亲子早教活动室、1间办公室,占据了院内一栋大楼的2层空间,还有2处室内游戏区、3处户外活动区,还配备有儿童医疗、康复训练、多功能厅等功能区域,保障儿童的学习、生活所需。
每个教室内,学习区、游戏角、阅读角、材料区、音乐区、成果展示区等各区域功能有序分布,书籍、文具、绘画、手工材料、电子教具等一应俱全。
在我们明亮整洁的教室里,老师们经常会带着孩子通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观看儿歌动画视频,同时通过动作示范教授儿歌,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强了,学起来也更带劲儿了。
在以前,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能通过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玩具大多还是自制的。如今,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习过程更多面、更直观、更立体,我们用它做教学白板,搜索、播放图片、影音资料,还能实时联网展示网络资源,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丰富。
创教学资源,将现代教学理念用于特殊教学
针对在院儿童的不同情况,我们安排适龄儿童进入地段幼儿园、普通小学、培智学校和聋哑学校就读。对于不符合院外入学条件的孤弃儿童,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分段在院内接受培智或学前教育。
早在1998年起就引入资源,我院就与美国半边天(现春晖博爱)基金会先后合作开展了学前教育、婴幼儿早教、青少年教育项目,创设以孩子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劳动技能、学业、生活或心理等方面开展辅导,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教育服务。
自从2017年以来,中吴实验学校派出一名老师每周至院内教授孩子识字写字,善于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开辟云上课堂,定期为院内儿童开展教学;
2018年,常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支部提出,由中心选派优秀的硬笔书法老师精准帮教,以“点种”为目标,定期为我院提供硬笔书法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并培养种子教师,共同为孤残儿童教育事业贡献力量;2019年,常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又委派专业声乐和舞蹈老师定期做上门指导,我院也安排儿童在周末时间至妇儿中心本部和普通孩子一起免费学习书法等艺术特长。
2020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常州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融合鼓圈活动也在儿童福利院里落地生根,每周一下午儿童福利院大厅就鼓声点点,乐声阵阵。
同年,我们还与常州市元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青少年文体教育购买服务项目,旨在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强健体魄、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与多个单位的结对共建,既拓宽了教育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水平,常州市儿童福利院也成为了特殊儿童的“学区房”。
促能力发展,与孤弃儿童携手走向美好明天
曾经,儿福院的孩子们也经历过缺乏教学设备,没有特教老师的“自娱自乐”阶段,每天的目光所及,就是院内的一日三餐和小伙伴们之间的嬉戏玩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世界仿佛变小了,而常宝们的视野却变得更加开阔了。手工编织、美术绘画、体育锻炼、音乐熏陶、户外拓展等,把他们的一天安排的满满当当。新奇的体验,“忙碌”的生活,让他们每天过得既充实又有趣。
随着院内教学设施和设备的完善,教学效果逐渐提升,特教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刚引进特殊教育时,学生获取资源渠道有限,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导,老师把课本的内容掰开揉碎地灌输给孩子。现在随着教学手段和模式的革新,老师不再是孩子们汲取知识唯一的来源,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电子产品的辅助运用、多功能的益智类玩具,都成为了孩子们学习课堂中的知识来源,老师在备课、选材、操作等方面的选择也大大增加,如今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游戏互动性、活动参与度都大大提升,课堂氛围也更加地生动活跃。
除了做好课堂内的常规教学,我们还开设了特色课程。为陶冶孩子们的艺术情操,我们了打造“美术室”艺术课堂,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不同的绘画工具、不同的绘画方法,通过看看、画画、玩玩、做做,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涵盖了平面绘画(素描、、团扇、砂纸画)、立体绘画(纸盘贴画、木板画、立体拼画)等;
为提升孩子们的职业技能,我们创设了“手工室”职业课堂,在传统手工课程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具有“商品性”的手工材料和“技能型”的学习课程,引导适龄适智适能儿童学习、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为满足他们以后融入社会做好铺垫;
为调动孩子们的劳动积极性,我们开辟了“开心农场”自然课堂,带领孩子们一起栽种、灌溉、施肥、除草、收获农作物,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生活,拥抱自然,开启心智。
另外,我们借助社会爱心力量,经常组织孩子们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参观博物馆、图书馆,逛逛大超市、小公园,玩转电影院、游乐场,还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打开大门去学习”成为了孩子们认识家乡、了解祖国、融入社会最有效的途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作为儿福院的一员,我有幸见证了特殊教育实现小康的过程,特殊教育事业的每一次推进,都成为了孤弃儿童提升学习能力、奔向小康生活的有力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奋斗,一直在奔跑。时光正好,太阳正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