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次渡过赤水河,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在渡过金沙江后,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克服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起镇。在此之前,西北地区红军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1936年10月,共同北上的红四、红二方面军分别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至此,有四支红军部队参加,历时两年,途经14省,总行程达6.5万里的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称西路军。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军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奋战4个月,歼敌2万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征程。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陈毅为主任。留在长江南北的红军部队和游击队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8省的赣粤边、闽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皖浙赣边、闽西、闽东、闽粤边、闽北、鄂豫皖边、浙南、闽中、鄂豫边和琼崖等地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保存了革命力量,坚持了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共11个军,3万余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赵一曼等一批著名的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