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西城街道积极响应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快速稳妥推进街道机构改革,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迅速调整到位,各部门实现无缝衔接,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尤其是在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合力共治,不断提升基层民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好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
一、民政服务和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1.聚焦整合重组,强化机构工作职能。西城街道“一办六局”设置以来,街道构建了体制简约、运行高效的“1+6”(1综合办公室,2财政审计局,3经济发展局,4建设局,5政法和社会事业局、6行政审批局、7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框架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努力使街道各类机构及组织在服务保障群众需求上实现更大作为,切实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在基层能办、在家门口可办、在身边办结,为街道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和体制保障。
2.强化部门联动,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街道政法和社会事业局设置以来,分管了卫健、人社、民政、残联、双拥优抚、司法、文教卫体旅、政法维稳信访等多个条线的工作,机构改革方便了本部门各条线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部门的信息由静态数据转变为动态数据,通过实时比对、实时变更,进而达到实时同步,解决长期以来“各自为阵、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
3.重视队伍建设,提升网格工作效能。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街道保持原从事民政工作人员相对稳定,并适时进行了分工微调,仍然由沈志秀同志具体负责统筹,确保了民政各项工作的延续和有效落实。机构的重组有利于整合安排各类资源,利用综治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网格管理模式,通过合理布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优化民政和网格队伍建设,网格员在调查走访中及时发现困难群众,指导和协助他们申办相关社会救助,提升为困难群众服务的能力。
二、基层民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困难群众不够细致全面。西城街道是以老城区为主的街道,辖区内老年人多、贫困人口多,服务困难群体任务重、压力大,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工作还不够细致全面,有的仍需提升提高。好在区委区政府对西城街道的区域进行了部分优化调整,丹金溧漕河以西6个社区整体划转金城镇托管,一定适度上缓解了服务的压力。
2.民政社工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基层民政工作人员有的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又经过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这些人学习能力强,领悟知识快,能很快掌握民政新政策和新方法,较好地开展各项民政业务。但仍有部分工作人员本身学习能力较弱,熟练掌握和运用政策的能力也不强,需要一步步引导,反复叮嘱才能做好工作。
3.社工待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理论上来讲,社工是助人自助,医生是救死扶伤,行政事业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但在现实中,社工的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还与这些职业相差甚远,虽然各级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基层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也作了一些努力和改善,但社会工作就业队伍不稳定和公务员考试火暴的现象,则从一个侧面反映,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基层民政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1.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做好日常各项基础性工作,在精准救助困难群众上下功夫找办法,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对接、同步推进,提升群众满意度;继续做好智慧大救助工作,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做好纵向下沉工作和横向联合工作,进一步提升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水平。
2.进一步落实上级政策要求。按照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要求,贯彻主动发现机制,对于符合参照“单人保”纳入条件的,及时纳入“单人保”,在坚持现有标准、确保低保制度持续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
3.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素养。强化业务培训和横向交流,努力提高民政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重视学习提高、制度建设,坚持从街道机关自身抓起,发挥示范引领,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