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辖区信息 >> 内容
天宁区:“两在两同”办实事,高效服务顺民心
发布日期:2021-09-06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天宁区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两在两同”为工作理念,优化治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以社区营造为抓手,唤醒居民自治热情,鼓励居民自觉参与公共事务,共同化解居民“烦心事”,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形成多方联动、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体系。

搭建服务平台,让居民参与有渠道。爱心理发、口腔检查、法律咨询、磨刀修鞋……志愿服务进社区,居民乐开了花。天宁区立足居民需求,先后在各街道、社区开展细致入微的贴心服务。采菱社区将每月15日定为“公益5号集市”服务日,通过邻里互动构建沟通桥梁,引导居民更加文明有序参与社区生活;横塘社区依托“你约我帮”项目,组织开展“全龄距离”活动,促进睦邻友好,为熟人社区的营造培育土壤;红梅街道首创“社区管家”自治模式,挖掘辖区内能人骨干,自发组建“义剪”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目前,“义剪”志愿服务队已累计服务老人300余人次。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天宁区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以专业化的手段、精细化的反馈开展工作:构建掌上治理新模式,以企信通、QQ群、微信群为信息载体,邀请物业、社工、居委会、居民等多方入群,广泛收集民情,及时解答民惑,定期反馈工作进度,居民主动发声,工作高效进行,实现了服务精准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零距离”服务。

完善服务体系,让社工做事有底气。政、居务分设,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工作负担,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居民的服务体验。红梅街道开展“社区营造+政居分离”创新实践,成立美益家社工服务中心,重构基层治理,开展“社区营造计划”,激发自治合力;横塘社区积极探索“大社区、全服务”模式,让政务组和居务中心各司其职,共同服务。采取“综合岗、一门式”服务模式,实施政务组“梯级管理”方法,“敞开窗口”培育全科社工,前台受理与后台处理同步进行,行政事务集中解决。天宁区建立需求导向机制,采用“菜单化”服务方式,群众“自主点菜”,社区“安心接单”,服务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把居民迫切需求的服务优先摆上议程。情系百姓,暖心服务。疫情期间,社区服务“不打烊”,居民办事更“安心”。如横塘社区采取无接触式网办业务受理措施和无接触式快递邮寄服务,让居民宅家也能办好“事”。便民服务从线下开启,线上铺开,居民可在各街道、社区公众号上查询各类信息,居民的诉求得到快速回应。

坚持党建引领,让社区治理有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以党建为纽带联结社区治理的多方参与者,激发区域治理活力。红梅街道将20个社区分为北环、翠竹、红梅和锦绣四大片区,构建“片区联合党组织—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居民党员骨干”五级“纵向到底”党组织网络,开展社区“红色合伙人”,打造红色空间,实现党建资源和社区服务的精准对接,在社区、居民和党组织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采菱社区以网格化推动党建网格全覆盖,联合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党员志愿者等,扩大党群服务内容,实现需求互补、服务联手,让社区党群服务进群众“家”门,开创党建融合服务新格局;横塘社区将党建贯穿于社区自治中,线下设置党员活动室、复兴站、追梦站,灌输党建文化,线上设置“横·先锋”党群服务站,引导居民常态化学习科学理论,共议重大事项、共享信息资源。

强化项目支撑,让社区服务有新意。在实施“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中,天宁持续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由“无序发展”走向“有序提升”。全面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发展、孵化平台,培育3A以上社会组织126家。完善社区服务与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对接机制,引入专业化“第三方团队”以项目化的形式为社区服务注入活力。菱溪社区协同常州荟星社工事务所,开展儿童友好型社区创建项目,以儿童保护为切入点,开展童乐议事会,改造公共活动区域,带动整个社区参与治理,增强社区凝聚力;采菱社区以“楼道里的邻里情”项目为契机,组织居民开展“流动的小板凳”议事会、楼道美化活动,共同制定“楼道公约”,拉近邻里距离,筑牢居民自治高地;横塘社区依托“红蚂蚁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熟人社区营造”、“童萌早教——妇女亲子教育赋能计划”等公益项目,使居民在丰富多彩的项目中更有获得感和归属感。

天宁区以“熟人社区”营造为主旨,聚焦“搭平台、建体系、重党建、办项目”四大举措,结合“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有序有力推进社区服务,以实际行动真情服务群众,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带动群众正确认识并自觉参与社区工作,构筑起互助友爱、共治共享的友好社区。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