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喜报传来。从1月31日刚刚召开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我市“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打造“德康驿站”,获“2020年度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成果”;“大网格+大数据”赋能救助管理服务体系,获“2020年度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优秀成果”。
“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打造“德康驿站”
常州市有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将近19000人,大部分患者散居在家,丧失了生活和劳动能力,导致从出院到真正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走得异常艰难。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常州市民政局于2018年3月启动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按照先行示范、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打造“德康驿站”。全市共建成13个“德康驿站”,长期服务对象近200人。
完善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全市精神病防治康复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项目运营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机制。落实精神障碍患者免费医疗救助、门诊及用药补助机制,推动社区康复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有效衔接配合,引导和激励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家庭和志愿者等多元服务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方一体服务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拓展服务项目
“德康驿站”以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和家庭辅导三大模块作为社区康复服务的主要内容。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疗站、工疗站等服务资源,把医院开展的专业模块化训练延伸到社区,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包括服药技能、生活技能、劳动技能、人际沟通在内的专业康复服务项目以及音乐治疗、原生艺术治疗和健康管理等特色治疗手段。
强化专业支撑
“德康驿站”依托常州市德安医院专业技术,建设了一支由医生、护士、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家队伍,全面系统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立了全市培训中心,为承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和服务团队建设,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2020年,常州市承办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研讨会,民政部、与会专家对常州市“德康驿站”给予高度评价。
“大网格+大数据”赋能救助管理服务体系
常州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大政策、大数据、大救助”的工作思路,依托“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统筹推进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实现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一网通办、智能识别、精准救助、阳光运行”。
集约集成,推动“一门受理、一网通办”
大救助平台已涵盖14个部门共29个救助项目,所有业务可以通过统一入口申请,并开通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通道,群众可通过“我的常州”APP、“江苏政务”APP或扫描平台二维码进入申请页面,只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信息,反映诉求即可申请救助。
智能研判,助力“应救尽救、应享尽享”
大救助平台与核对数据库、困难家庭历史数据库、救助资源信息库实时互通,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政策指标判断、互斥政策智能排序等方式,对救助申请人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其所能享受的救助政策,并将结果推送给各救助部门,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
主动预警,推进“主动发现、主动救助”
联合市政法委出台《建立网格化社会治理与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将社会救助纳入网格化社会治理,打造“网格+社会救助”体系。大救助平台和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实时联通,动态监测常州市2万多困难群众,主动预警范围覆盖3万多医疗救助对象,形成“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新工作模式。
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力量有效参与
在大救助平台中开发“社会参与”模块,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供需对接平台。在供给端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联盟”,统筹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爱心单位、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在需求端建立困难家庭“微心愿”发布制度,为爱心组织、个人等参与救助的主体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撑,今年已完成2批近60个“微心愿”服务。
指导监管,推进阳光救助效能提升
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枢纽作用,取消可以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获取的相关证明材料,积极推行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经办能力;坚持申请救助必核、动态管理常核,实现救助办理全程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