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强化兜底责任,深化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围绕温情救助改革、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主动发现机制、拓展救助服务、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供养对象关爱照护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成果。“江苏民政”微信公众号今天推出系列专题,推介江苏社会救助改革中的新举措、新成果,首先点赞了常州市的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成果。
构建“五化”智慧救助体系织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一)一体化集成,救助更加便捷高效
牵头全市相关社会救助职能部门一体化推进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整合救助业务。平台涵盖14个救助部门31项社会救助业务在线办理。
集成各方资源。建立政府救助资源库、救助对象和资金数据库、社会力量救助资源库。
规范服务标准。推动社会救助全流程全业务规范化、标准化阳光运行,实现科学规范救助。
(二)智能化研判,救助覆盖更加精准
平台对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历史救助资源数据库,打通数据链条,实现救助方式的智能筛选研判。
一键联办。群众登录“江苏政务服务”、“我的常州”APP或者扫描“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二维码进入救助平台后,只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信息,反映诉求即可一键申请救助。系统智能研判、自动精准匹配救助政策,并实时对接推送相关救助部门办理。
政策找人。平台与医保系统对接,通过对当年大额医疗费用支出对象的自动预警,构建返贫监测预警体系,主动发现因病致贫对象。
数据赋能。充分运用救助大数据,监控分析救助项目、救助对象、救助资金、居民反馈、业务推送、部门办理、警示预警等指标,为政策优化和制度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三)网格化联动,救助网底更加密实
联合市政法委打造“网格+社会救助”体系,出台《关于建立网格化社会治理与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形成“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工作模式。
实时联通。全市专兼职网格员、网络志愿者,作为社会救助辅导员全部融入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借助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和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的实时联通,零距离开展救助服务。
监测预警。除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外,还联合市扶贫办,重点对易返贫户、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潜在救助对象户等4类救助对象进行动态监测预警。
(四)社会化动员,救助服务更加多元
搭建线上线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平台,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救助,实现政府兜底救助保基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促提升的良好互动。
创新公益参与方式。通过公益创投、购买服务和项目承接,成功实施“公益益事一起来”“社会救助领头雁计划”等一批品牌项目。
研发公益慈善项目。创新“慈善超市”合伙人运营常州模式,“慈商互哺”“善社同行”成为扶贫济困的重要载体和暖心平台。
搭建公益对接平台。建立困难家庭“微心愿”发布制度,通过动态监测和上门走访摸清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建立社会力量“救助服务联盟”,统筹多方力量,打包发布物质帮扶、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多项资源。
(五)制度化运行,救助更加常态长效
整合成立常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其组织协调和中心枢纽作用。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救助协作机制创新。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跨部门协调的难题。
打造四级服务阵地。市级层面依托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保障平台运行并协调督导各项救助工作的开展;辖市(区)级层面依托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成立社会救助服务分中心;镇(街道)设立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社会救助服务点。
优化联动核对体系。加强民政、人社、公安、住建、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救助特征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
完善制度支撑保障。深化临时救助改革,完善低保操作规程和特困对象、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益慈善及商业保险的统筹规划、有效衔接,更大力度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