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
常州城市变化地域明
发布日期:2021-05-26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春秋时期,延陵境域不详,界址也无从考证。据宋咸淳《毗陵志》载:州境东,西长200里,南北270里,东与平江府(苏州)、常熟县接界,西与镇江府丹阳相连,南接浙江安吉州长兴县,东北35里入江阴县,西北80里入丹阳县。

这里地处长江下游,到了春秋后期的寿梦至阖闾时期,吴国崛起,连年争战,延陵的历史与吴越春秋紧密相连。这一时期,季札让国、专诸刺僚、阖闾建都、吴越争战、黄歇封吴等,直接影响到了延陵境域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毗陵的名称,由延陵改名而来。《隋书·地理志》载:“毗陵有毗陵山”。前后经县、郡之名沿用了500余年。常州历史上最早为秦皇开县,约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延陵邑改置延陵县。汉之毗陵,自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至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改毗陵县。东汉末期,战乱叠起,家国分裂,魏、蜀、吴三分天下,世称三国,三国时又同属毗陵典农校尉。毗陵置郡。

魏晋时期的晋陵。晋永嘉五年(311),毗陵郡改晋陵郡。这一期的晋陵,处在动荡年代,郡城时有调整。晋陵位于太湖西北,北近长江“大江太湖”加运河,“三吴重镇”扼吴越,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枢纽。

齐梁时期的兰陵。晋末,天下大乱,分为南北两朝,“永嘉之乱”有90余万士族迁徙江南。在南迁的北人中设侨州、侨郡与侨县,如南兰陵,也成为常州的旧称之一。特别是齐梁萧氏南迁,“兰陵”作为武进故城,也称为“六龙城”。

隋唐时期的常州。开皇九年(589),隋代废郡置州,以州统县,晋陵郡改称常州。唐代常州领多县,唐贞观八年(634)武进县并入晋陵县后时分时合。“江东之州,常州为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常州在全国的位置上升,至五代十国时常州先后属吴和南唐。

宋元时期的常州,已成为江南的富庶之州,但金兵犯常,元兵屠城,常州遭劫难。宋代实行三级行政建制,州,县之上有路,常州仍为州。常州先属江浙路,后属江南道。两宋时,所属晋陵、武进二县同治一城。

明清时期的常州府,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较快,明代又筑新城,城域扩大,辖区增多,领八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民国时期的常州,即原来常州府辖的武进县,根据废置地方府州的规定,常州废府称武进县。原阳湖县也并入武进县。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同时成立常州市人民政府和武进县人民政府,同属苏南行政公署管辖,1953年常州升为省直辖市,直接属江苏省人民政府管辖。武进县则先后属苏州专区、镇江专区管辖(其中1958年至1959年成立常州专区,武进县属常州专区管辖)。1983年,实行市管县制,武进县和金坛、溧阳3个县划归常州市管辖。后常州市辖县、区历经区域调整,至2018年,常州市辖天宁、钟楼、武进、新北、金坛5个区和溧阳市区域,地域面积4375平方公里。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