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京门,又称老西门。原址在常州城西运河与城北旧渠(关河)交汇处。五代吴天祚元年(935),常州刺史徐景迈始筑罗城,朝京门为罗城西门。朝京,有城门朝向京城,忠于皇上和朝廷的意思。明洪武二年(1369),常州守将汤和改筑新城,将罗城四面收缩,西门(朝京门)外缩至表场西吊桥,即西水关附近。20世纪50年代初,朝京门在内的古城墙被逐步拆除,只有西水关处的西瀛门一截近200米的城墙,因和民房结合的特殊形态,得以幸存。2000年,人们用其砖重新修砌西瀛门仿古墙,以示纪念。
城西的朝京门,历代都是常州经济文化的重地,尤以水路为主要交通载体时为甚。这和它当时特殊的地域要素相关。这里是古常州西段的漕运枢纽、交通咽喉。长江水、南运河水水流流至门边水道,一支向东,流过大水关入城,一支向北,流经西水关进城。门内有西灜里(曾为金融一条街),门外有后为篦箕巷的花市街、西直街、西仓街,是古常州经济支柱豆、米、木、典四大业的发源发展区。城门邻近的重要景物就曾有过道南书院、毗陵驿、文亨桥、尚书码头、石塔禅院……
道南书院,旧址位于朝京门内(表场附近)。它后来虽没城中局前街的龙城书院、双桂坊的延陵书院和顾塘桥的东坡书院闻名,却是常州最早的书院,始创于宋。因宋儒杨龟山在这座城西书屋讲过学,故又称龟山书院。明正统十年(1445),常州知府叶臻将苏东坡、杨龟山的牌位请进书院,道南书院始有“二贤祠”之称,为地方文脉的承继和发展作出了贡献。2000年前后,老城区改造,旧书院被拆。
毗陵驿为江南大驿。明洪武元年(1368),由驿桥东迁至朝京门外一里许。天顺六年(1462),常州知府王造将朝京门内的万户府改作毗陵驿。正德十四年(1519),知府王教又移建于门外花市街大码头对面。清乾隆年间,毗陵驿被称皇华馆,篦箕巷大码头旁建皇华亭。乾隆南巡,数次从这登岸,经朝京门入城,并赐名把花市街改成篦箕巷。官驿毗陵驿,专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途经常州城的官员停船休息或换马住宿。朝京门外还有过主要供高丽使者进京朝贡路过时下塌用的朝京馆,至清代移至朝京门内,后于太平天国时毁。毗陵驿所在篦箕巷,是享誉全国宫篦名梳的生产和交易中心,曾为本地的手工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文亨桥是常州老西门(朝京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大型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因比西边同样规模的西仓桥晚建30年,故又称新桥,是运河通道的南北锁要,粮艘上下,轮蹄交错。桥北头曾有三面临水,远近闻名的近水阁茶馆。阁内供奉“文昌星”供上京赶考的书生朝拜。桥北北通太平巷,西连篦箕巷,东接表场轮船码头。文亨桥是出朝京门的一个大地标。1987年运河改造时被缩小比例改走向后,移建旁边。
朝京门外的城西,古有一石塔禅院(今邮电新村附近),南宋已有,毁于元明,清雍正三年(1725),旧址上复建佛刹,后又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红楼梦》将小说主人翁贾宝玉出家时相别其父的背景,安排在篦箕巷的大码头。其雪中场景,和石塔禅院“石踏积雪”一景相似。当今有人在深究贾宝玉别后去处,而他及夹着他离去的一僧一道,难不成就来自朝京门外的石塔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