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常州经开区召开社区工作会议,会议共出台9个文件,形成经开区基层治理“3+6”政策体系。
经开区党政办名义印发:
《常州经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常州经开区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常州经开区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部门印发转发:
《关于加强常州经开区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保障的实施办法》
《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社区点单、镇街下单、部门响应”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常州市村(社区)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办法》
《关于开展常州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点亮工程”的实施意见》
《常州经开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深入开展“党员先行 群众同行”志愿服务行动的实施意见》
六个“更加”
(一)体制机制更加完备
完善治理体系:到2025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职、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城市基层党建“社区点单、镇街下单、部门响应”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为民服务、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等治理能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格局:紧扣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结合经开区城乡社区类型多样的发展特点,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设施规划更加合理
优化社区设置:每个社区原则上按3000户左右设立,对具备条件的大型社区将重新规划调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按照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进行配置,且一楼面积不小于总面积的30%。
加强示范建设:每年挂牌一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示范阵地,每个镇街道打造1-2个综合性示范社区,实施一批社区建设重点项目,为基层治理创新树立典范,到“十四五”末,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覆盖率不低于50%。
(三)社区力量更加充足
科学配备社区人员:将原先社区工作者按“户籍居民每250户配置1名”的标准,调整为按常住居民每250户配备1名,调整后,平均每个社区将增至11人,增幅达30%,到“十四五”末,基本达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
培育壮大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五社联动”机制,大力实施社会组织“强基工程”、“培育工程”、“活力工程”,到“十四五”末,每个城市社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12个。
(四)队伍建设更加坚实
规范队伍管理:落实“市级统筹、区级招录、镇街管理、社区使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进口、畅通出口,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或符合报考条件三年内未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予以辞退。对新录用的选调生,可兼任村(社区)党组织领导职务。
提升专业能力:社区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他社区工作者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到“十四五”末,70%以上的城乡社区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点(室)。
畅通发展渠道: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可按规定推荐到镇(街道)有关部门工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可优先推荐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镇(街道)机关录用计划的5%左右和镇(街道)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不含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和专业限制的岗位)的5%左右,可用于考录、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开展社区工作者等级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享受社区副职考核待遇。
(五)激励保障更加有力
优化薪酬制度:2022年社区工作者月基础工资从3600元提高至4500元,增长25%。将企业年金缴纳范围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享受人数比例预计将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社工待遇全市前列。
选树先进典型:每年命名一批“五星”社区党组织,定期开展“优秀社区”和“最美社工”评选,打造一批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和优秀典型。
明确减负要求:建立和执行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制、社区事务准入制,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各类考核评比和创建示范活动,科学规范“属地管理”,严格落实关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挂牌的要求。
(六)项目化推进更加扎实
24项重点任务清单(“四高”项目:高质量社区组织、高质量社区平台、高质量社区治理、高质量社区服务)。
10项重点项目清单(创新项目)。
13项城乡示范社区建设项目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