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辖区信息 >> 内容
常州经开区:横林镇百姓说事出“室”入“亭” 乡村治理激活“内力”
发布日期:2022-05-07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日前,常州经开区横林镇崔桥村党总支书记吴海峰揣着村庄规划图,来到村法治文化公园中心的凉亭。不用招呼,附近散步游玩的村民们就围拢过来。摊开图纸,吴海峰指着其中一个点位说:“村里准备改造活动中心,想把公园这一侧的围墙敲掉,和旁边学校的操场连接,扩大活动范围。大家看怎么样?”“公园还是2005年建的,各种设施设备确实陈旧了,应该提档升级。”“改造能将健身步道扩大一点吗?”“公园里只有一块活动场地,改造的时候要考虑进去哦!”你一言、我一语,“议员”越来越多,凉亭里已无虚席,晚来的村民只能倚靠着柱子。一旁的村调解主任吴键告诉记者:“从前,村里的事情大多是我们几个村干部商量着干。现在村民一起,‘当面锣,对面鼓’。”

百姓说事,出“室”入“亭”变化,要从去年说起。去年1月,吴海峰当选崔桥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不久,这位“当家人”就发现:把村民请到村委会办公室提意见时,大家要么不吭声,要么就说“好”。但某项工作一旦启动,就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村民们则觉得有些委屈。“办公室里说话太正式,得字斟句酌,说不过瘾。”“白天要上班,谁有闲工夫专程跑村里去说呀!”“万一村里走走形式,让大家举举手投投票,岂不是白费口舌吗?”……一通“民调”后,吴海峰发现: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基层执行力跟着大打折扣,原因之一是缺乏表达诉求的渠道。找到症结的崔桥村开始寻找合适的“说事地”。去年3月,法治文化公园的凉亭挂上了新牌匾:百姓说事亭。法治文化公园建有健身广场、活动中心,“百姓说事亭”正好位于公园中心,一年四季人气皆旺。说事议事,出“室”入“亭”。一字之变,拉近了距离。“与其让村民聚在一起‘说闲话、讲是非’,不如议一议‘民生事、正经事’。”吴海峰说。于是,10名村干部穿上“红马甲”,利用下班时间轮值“民情搜集员”,把“开会”变成“聊天”,把被动“坐等”变为陪村民“散步”。

小小“说事亭”,议出大民生“说事亭”揭牌不久,第四村民小组村民朱国明、朱保成就向一起散步的吴键道出了担忧:“朱家村村道因重型车辆来往,路面破损严重,而且路面太窄,之前发生火灾,消防车都开不进来。”一周内,村两委通过了村道改造方案;一个月后,村道改造完工,路面从原来的2.5米拓宽至7米;现在,宽阔平整的路面让村民觉得“舒心又安全”。不仅如此,小小“说事亭”还议出了和谐。去年,吴键把调解工作从村委办公室搬到了亭子里。这位有着24年调解经验的“老娘舅”有了“意外之喜”:“往年,全村需要调解的矛盾有七八十起;一年下来,少了一半。”据了解,崔桥村户籍人口2800多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不少“新村民”正在成为“说事亭”的“常客”。来自安徽的陆月亮说:“前两天,公园里有块绿化带被破坏了,到亭子里反映。这两天路过一看,好了。”老家苏北的戈延荣把“说事亭”当成了融入当地生活的“窗口”,劳动就业、小孩积分入学等问题,在“说事亭”总能得到解答。

“干部事”变成“大家事”。作为周末“值日生”,一年来,吴海峰的“民情日记”上记录着村民反映的诉求,以及落实办理情况:在百姓说事亭和村民议改造“崔桥村位于集镇区,沿街个体工商户600多家,停车是个大难题。”去年10月,两个停车场改建完成,设有停车位59个。“自然村杨树坝下水道排水不畅,雨天积水问题严重。”去年4月,村委投入5万余元进行了修缮;今年,全村计划分段逐步实施全域污水管网更新。“村里45岁以上的村民有意外保险,45岁以下的村民是不是也能享受这一项福利?”今年,崔桥村的意外保险实现了户籍村民全覆盖。说出一件、议好一件、落实一件,就划掉一件。原本在村民们看来是“干部的事”,渐渐变成了“大家的事”。去年以来,“百姓说事亭”议的20余件事,办结率达到100%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