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金坛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一要求,持续深化拓展民政部“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成果,聚焦救助政策落实、动态监测帮扶、基层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等重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党建与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主动发现、精准施助、兜底有力”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赋能,提升社会救助政治保障力。全面落实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在救助工作中的责任,加强兜底帮扶,动态监测,主动发现机制,推进建设各级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困难群众机制,使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参与救助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将“党建+社会救助”列入各级党组织日常建设,纳入“三会一课”。将救助服务的成效作为发展党员、述职评议、评优评先的关键指标,确保社会救助工作融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日常管理、常规监督和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将党建引领深入社会救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救助服务的优势。
载体创新,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聚合力。全面推进数字建设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对困难群众发生大额医疗支出、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场景实施主动预警,及时推送至镇(街道),由工作人员跟进施救,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形成主动救助新机制。建立“网格+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低收入人口家庭状况及保障情况,按照“一户一档”汇集在基层治理信息系统之中,根据家庭中的“老、弱、病、残、幼”等状况分类生成“一户(人)一张救助网”,由网格人员定期开展走访,同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医疗、教育、住房等分类救助保障。
品牌培育,提升社会救助社会向心力。以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完善救助服务网络,坚持简程序、缓退出、快响应、暖服务的工作要求,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申请更加便捷、认定更加及时、服务更加多元。深化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救助服务共同体建设,统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会资源等多方资源,持续打造“你需要我救到”“钱阿姨来敲门”“袋鼠妈妈的口袋”等社会救助公益服务品牌,形成矩阵效应。为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照护、生活和关爱服务,推动社会救助从以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与服务兼顾拓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难群众,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