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桥梁历史悠久,据《武进县志》记载,常州最早的桥是建于春秋吴王阖闾时期的“阖闾桥”。此桥位于武进雪堰境内,现仅存遗址,桥梁形制和规模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其次之外,就是建于三国时期吴国赤乌二年(239)建造的内阁小桥和唐至德年间(756-758)建造的月斜桥。
常州古城内古桥众多,有水必有桥。西晋永嘉三年(309),东晋永和三年(347)先后建的单孔石拱桥有仁育桥、五熟桥(旧名灵雉桥,又名化洞桥)南齐建元年间(480-482)建的通波桥(今东太平桥),以及现存最为完好的梁代大同元年(535)建造的新坊桥。这些都是常州历史上比较悠久的桥梁。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漕运颇盛,桥梁建设增多。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合志》、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有唐贞观年间(627-649)兴建的孤儿桥,唐永微三年(652)建的臧桥(又名乌衣桥),唐仪凤二年(677)建的八字桥,唐如意元年(692)建的元丰桥、驿桥(又名弋桥、天禧桥)和葛仙桥(肃华桥),还有唐开元中期(713-741)建的荣桥(罗汉桥),至德元年(756)建的滕公桥(虹霓桥)以及南唐时建,明清重修的花桥(水华桥)等。
宋代修建的桥梁有名的是:甘棠桥(旧名金斗桥)、府桥(旧名州桥)、状元桥、尉司桥(广化桥)、卧龙桥、舜宜桥(觅渡桥)。
元代修建的桥梁有浮桥(旧名永宁桥)、凤凰桥、小白家桥(采菱港,原名定安桥)、洋头桥(青龙玉麟桥)、迎春桥等。其中尤以洋头桥(玉麟桥),建于元致和年(1328),明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时,为三孔石拱桥,与同时代的文亨、广济桥为市区建造最早的三孔石孔桥。
明代以后,常州古城的商品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多,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地理扩大,大规模修建桥梁为增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流通。此时修建了石桥有觅渡桥、惠民桥、万安桥、白家桥(政成桥)、德安桥、降子桥、东仓桥、广济桥(西仓桥)、永安桥(小东门桥)、通吴桥(水门桥),大、中、小玉带桥,文亨桥(新桥)、乌路桥、夏城桥、潞城桥、普济桥、兴隆桥、府学桥等。特别是三孔石拱桥是本邑跨径最大的桥梁。
清代重修重建的桥梁也很多,如迎春桥、水门桥、陈渡桥、尉司桥(广化桥)、兴隆桥、飞虹桥、夏城桥等。新建的有毛龙桥、惠通桥、小浮桥、斜桥(玉梅桥)、瑞登桥(顾塘桥)、惠济桥、显子桥、北太平桥、锁桥、芦墅桥、斗巷桥(天祥桥)、马公桥、罗武桥、卞子桥、通济桥、老万福桥、殷家桥(德义桥)等。据清宣统元年(1909)《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载,城区有石桥近40座,其中石拱桥28座,石板平桥12座,在1.7平方公里的城区土地上,每平方公里就有桥梁23座,而且型制特别,小巧玲珑,这些桥梁体现出了江南水乡特色。据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2011)的数据统计,全市共有古桥178座,纳入各级文物保护的古桥有5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