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常州东门纵跨运河的大桥,有两个名字,一是政成桥。另一个叫白家桥,常州人一般都叫后一种名字。根据地方志载,政成桥大约建于明朝成化十七年间,公元1481年前后,起政成桥这个名字,代表政治清明、卓有成就的意思,有关政成桥原始规模的记载,目前找不到文字了,但一定是石拱桥结构,历史上屡遭毁坏,到后来,这一带出了个望族名门白家,其中有位白昂,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进士,字廷仪,谥号康敏,江苏常州武进人,明朝弘治年治理黄河水患的功臣,历任礼部给事中、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和都御使,弘治六年,即公元1493年升任刑部尚书,七年后告老还乡,1503年去世。此桥改姓,和白家门庭显赫有关。
明末清初,白家依旧兴旺发达,屡次修葺时,出的银子最多,地方上有个习惯,谁出钱修桥,桥名就写谁的。而其中还有个民间传说,证明当时白家何等有势力。说白家出钱修了政成桥,很想把自家的功劳托由桥名载入青史,为了让过路人都喊白家桥,达到广告宣传效应,故意在桥头开设一面店,招呼道:凡是过桥喊一声白家桥,都可以来店里吃一碗免费的肉面。周围都是些苦力小贩,自然天天蜂拥而至,喊白家桥之声由是此起彼伏,进而这么一传十,十传百,使得整个常州城都知道,大家叫习惯了,白家桥之名就取代政成桥。另外民间相传,康熙时期,白家出了个江湖侠客白太官,少年时练得一身武功,身怀绝技,于是好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甚至还兴办义学,江湖上名气很大,曾令四方豪侠慕名来拜。改名白家桥,以及为了让名字被大家叫上口,不惜送面做诱饵,这些都是出自白太官的想法。而常州地方文化学者则普遍认为,政成桥改名白家桥,主要和刑部尚书白昂,乃至白家宗祠在此修建有关。
白家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期,实际上最早它就是白昂的专祠,由其儿子白埈修造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这个时候的白昂,官职还是个侍郎,三年之后才升迁为刑部尚书。该建筑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修缮,1949年后被改成小学,也曾被用做地方乡一级政府驻地,后来分别进驻过棉织厂、印刷厂,“文革”之后几乎废弃,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到2007年,白氏后人就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将白家宗祠大致按原样修复,起名为“晋陵白氏宗祠”。
该祠堂位于天宁区红梅街道采菱村东北,京杭大运河与采菱河交汇处,如今,采菱村依然是一个安静而富有生气的大村落。清朝那个时候,这里也是南来北往的一个大码头,当时码头经营权就在白太官手上掌握,他不仅继承白家产业,又将产业越做越大。当然,除了修桥铺路,他施舍面条本身,其实也是做善事的表现。
如今的政成桥,是座便利城市交通的混凝土平桥,成为古老运河常州段上的一道景观,一方面诉说着历史故事,令人回味无穷,一方面又在布展出新的两岸风景,并且见证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