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门青山门往南来,经过老北直街,穿过化龙巷,进入县直街,南端就是惠民桥,所以叫这个名字,清朝民国的时候武进县衙就在此地,早先,街北首还有个照壁,上面书写着“县直街”三个大字,即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依旧是常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且云集着常州很多老字号商铺。
惠民桥,就在这片区域当中,从县巷进来,分为二路,惠民桥坐落在南端,它通柴行街、马山埠,中段连着东官保巷和西官保巷,一直通到临川里、过半山亭,再进入北大街。
作为城中老石桥,惠民桥的规模、样式也许不起眼,显得极其普通,但是在常州历史上,它竟然和“纸城铁人”这英勇的外号有关,或者可以确切地说,惠民桥保留下常州人最可宝贵的种子,让南宋以后的常州得以延续根脉。
南宋末年,元军对江南地区大面积进攻,当时的常州城池方圆三四十里是土城,且破败不堪,范围很大,万难固守,有些缺口大的地方,守军找来些树枝门板勉强堵住,实在很难持久坚守,所以当时蒙古大元帅伯颜戏称之为“纸城”,顾名思义城墙如纸张糊起来的一样一戳就穿。即便这样,常州城军民面对元军血腥的攻击,仍然坚守半年之久,城破之日,数万军民被残忍屠杀,仅剩下七个人躲藏于惠民桥下侥幸逃过。
说到惠民桥,当然不得不说半山亭,所谓“半山”实际上是过街楼。常州城内没有山,在此处修建半山亭,是常州古人对王安石的纪念。王安石曾在常州做过知州,当时他还顶着太常博士的身份,因庆历新政受挫而被贬谪下放,到任时十分低调,不坐轿子,不鸣锣喝道,自己骑劣马而来,而且立即开始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革除时弊,兴修水利,所以尽管在常州任职时间不长,政绩斐然,口碑极好,让常州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带来的各种好处,待他离开之后,常州人自发起来,在惠民桥西北桥堍码头边上修建纪念亭,并以王安石的名号半山命名。
半山亭修建此处,也有代表意义,据说王安石来去,经常就在惠民桥边的码头上下,他人去了,常州人就想在这里送他等他,这也代表了一种常州人感恩、好义的城市精神。1989年老城改造,古老半山亭移至红梅公园,当然,这不是宋代的那座半山亭,后来又进行重建,建筑六角六楹,亭子匾额由常州出去的当代书法家言恭达手书。
惠民桥那座千年老桥,其形态早已经消失,但作为常州城老地名,一直保留下来,因而它不再是桥的名字,更代表这片区域。惠民桥这一片老商业区,聚集着上海过来的老大房、大光明电影院、绿杨饭店以及德泰恒菜馆,朱伯记馄饨店,还有府前楼、常州糕团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