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王庙向东的迎春桥,始建于元代致和年间(1328),明天顺年间(1457)重建,位于局前街与北后街之间,跨子城河。因在子城迎春门外,而取为桥名。该桥原为单孔石拱桥,至民国年间(1930),在原有的桥基上和桥栏南北二面建有四柱桥楣,中并有摆台作迎春仪式之用,造型独特,为江南石桥之少见,艺术价值极高,称为江南迎春第一桥。
桥东北周家弄,桥西有药王庙,桥南通唐家湾至白云渡,桥北为北水关,桥东南为县学街。邑人称“迎春桥”为航(行)春桥。迎春桥向东,原称北后街,原和政街,至小北门直街(后为和平路)其中有周家弄、顾家弄、鹤园弄等。
周家弄住着许多常州大户,其中庄家分布最广,几乎占据常州半个城,据“西庄”也就是庄姓后人回忆,他小时候住在迎春桥东北的周家弄,前后共有几十间房子,门户很大,后院设置厨房,厨房门对着河,日常家用每天都由小船运来。这条河后来填平,变成现在常州迎春步行街。
步行街前身是著名的“香港摊”,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设置在西南紧挨后北岸处,空中建有穹窿遮阳,路两边次第排列许多水泥墩子,个体户刚刚兴起,被个体户摆摊卖服装,因为像香港的自由市场,所以常州人都叫它香港摊。
迎春桥所在位置,属于常州白云溪流域,白云溪在城中心位置,西起马山埠,南临后河顾塘桥,东至唐家湾的学西街,即县学街,迎春桥担当南北交通,除了常州历史上大家族聚居,北宋文学家宋东坡暂居地“藤花旧馆”也在这里。
根据1930年民国城图,此地因为紧挨局前街,迎春桥也是常州政治文化的一个地标,它的西端是另一座古桥仁育桥。在唐朝的时候,迎春桥的位置就是迎春门所在,横跨内子城河,这一段河也叫玉带河,有玉带环绕的地方,一定是政府机构,所以这个区域涵盖州县如“都税务”、“赡军务”、“都酒务”、“合同场”等主要政务机构,附近还有娱乐场所分布,著名的有“如春楼”和“花月楼”等。因此,也是人群密集,交通拥挤的地方,每到固定的节日还举行各种庙会,显得非常热闹。
农耕社会时期,一年四季春为贵,所以迎春是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到康乾时候,每年立春之际,迎春桥畔都要例行举办盛大的迎春典礼,州县官员带头主持,仪仗并列,道具是纸扎的“春牛”,分成五种颜色的,让盲人随意提取扎牛,再根据颜色多寡,来确定颜色对应的年事吉凶,如果红色居多,就象征有大灾,黄色多则兆丰年。队伍经由迎春桥来孔庙祭天,然后回归于民间欢庆活动,在一片鼓乐声中,祭祀完毕的州县官员打道回府,人们把抬着游行的纸亭子打开,取出藏于其中的画卷,打开后旋即收卷,这个仪式象征着春天已经开始,春画卷代表春天。
文人富商多喜欢聚居于此,于是迎春桥周围逐渐形成:成贤巷、鹤园弄、县学街、成全巷、周家弄、唐家湾等等常州最有名气的老街坊,涌现盛家、庄家、钱家、杨家、吴家、屠家等一大批大家族,出了不少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