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
钱旭健在《中国民政》发表署名文章:奋力续写常州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5-04-09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钱旭健在民政部机关刊《中国民政》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奋力续写常州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文如下:

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彰显了鲜明的为民情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江苏省常州市民政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和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统筹谋划、真抓实干,奋力续写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守为民初心,擦亮民政工作政治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常州市民政系统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政服务对象摆在第一位,适应民政服务对象和民政工作内容的新拓展,以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入细致的作风、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民政工作,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跑好政策落实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时刻牢记民政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民政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的基本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谋划2025年重点工作,编制“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细化实化落实举措,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政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在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富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制作点心。

把握职能定位,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常州市民政系统要精准把握民政工作的职能定位,以普惠性民生建设为发展方向、基础性民生建设为主要内容、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基本职责,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多做雪中送炭、增进民生福祉的事。统筹推进“两个着力”重点任务,推动建设“常有颐养”老年友好型社会,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优化残疾人、儿童福利服务,深化婚俗和殡葬改革,加强慈善社会组织和区划地名管理,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完善“四个体系”的科学路径,紧扣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加快推进民政领域立法进程和综合监管,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民政事业,推动民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主体更加多元、质量更有保证。

系统谋划布局,奋力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常州市民政系统的重要政治任务。下一步,全市民政系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全力以赴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扩面增效,兜牢“常有众扶”底线。更加注重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作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范围从“在册”对象向“潜在”对象拓展,救助内容从单纯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转变。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等标准,强化临时救助功能,重点关注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低保边缘人口等群体,及时将基本生活遇困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加快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继续实施好“冬暖夏凉”、慈善助医以及儿童“关爱之家”、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救助帮扶项目,探索实施“常有众扶”安居美居乐居关爱行动,针对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排查水电气等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环境。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开发“政策计算器”模块,提高主动发现能力。探索从信息技术层面强化救助资金统筹,避免多头救助、重复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加强就业援助,创造条件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联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就业公共服务延伸到全市救助服务站(点),为有就业意愿、有就业能力的求助人员提供线上岗位推荐、求职指导等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聚焦优质多元,打造“常有颐养”品牌。贯彻落实《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和“常有颐养”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市老龄委统筹协调机制作用,聚焦老年人在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场景下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提质扩容。一是增加普惠养老供给。完善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支持政策,常态化为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免费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改造提升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25个,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4万人次。培育社区银发顾问,广泛链接养老服务资源,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继续为全市养老机构购买综合保险,降低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安全风险。二是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新增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53个,重点发展由知名餐饮企业运营的社区食堂。推动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愿改尽改”,加速推动智能化适老产品进入老年人家庭。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引导物业、家政等服务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支持在社区统筹设立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助器具等产品的展示、体验区域。三是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培育。制定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政策,增强职业吸引力。发挥市福利院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作用,全年培训从业人员2000人次以上,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养老护理员占比力争达到80%。发挥德安医院医养结合示范作用,建立全市医养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四是夯实安全发展根基。坚持隐患排查整治与长效治理、治本攻坚相结合,用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建设这个有力抓手,联合消防、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建立消防隐患线索移送、联合执法机制,持续推动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聚焦精细精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婚姻家庭稳定,加强户外颁证场所、婚俗文化馆等基地建设,开展周末和特殊纪念日结婚登记服务,大力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坚持殡葬公益属性,筹建市级综合性殡仪服务中心,制定出台《常州市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完善殡葬设施补贴奖补办法,优化“96444”殡葬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着力满足群众“逝有所安”需求。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质量,推动提高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年检覆盖率,实施公益创投项目不少于200个。出台社会组织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枢纽型、示范型社会组织。深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渠道展示社会组织发展成果,持续打造“常社善治”服务品牌。健全慈善组织监管制度,推动慈善资金与救助、养老、儿童等民生项目有效衔接,营造“人人慈善、随手慈善”的浓厚氛围。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规范地名标志设置,推进地名数据共建共享,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传承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持续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加强乡村地名文化建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