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
美丽传说桥动人--中新桥名故鼎新
发布日期:2025-06-23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此桥在常州南市河,即最古老的老运河段,位于青果巷与东下塘中间,南北走向,单孔梁架式平板桥,由青石花岗岩材料构筑而成,总长22米,跨度4.5米左右,桥顶面宽3.8米,桥堍宽5.8米,桥面由6块长宽分别为58~64厘米的花岗岩条石拼接而成,台基用青石构筑,过去南北引桥都为石板台阶,后改用花岗岩石块间隔铺成斜坡,桥栏都用青石雕琢镶嵌,东西两边桥额上都有镌刻“中新桥”字样,以及“民国七年五月沈超等人募建”的记事。因建于民国之初,清朝灭亡数年之后,人皆守望革故鼎新,获得中兴,故而起名中新,暗寓中兴之意。

相传,此段老运河开挖于春秋吴王夫差时期,公元前495年前后,到了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进行了拓宽,拓宽后的河面一度曾达到十余丈,换算下来约等于33米,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有据可查,历史上曾经乘船经过这里的著名人物,有王安石、苏东坡、文天祥、唐顺之、徐达、康熙、乾隆以及盛宣怀等,昔日它也是漕运通道,黄金水道,大批运粮船都从这里由南而北,浩浩荡荡地开过。

随着城市变迁,老运河不断改道,南市河河面逐渐内缩,变成了一条方便城内运输的内河,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与喧哗,却成就了“枕河而居,两岸人家”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景,在桥四周,涌现了大量富商大户、达官门阀,有杨氏私家戏楼,常州医学碑,更有李伯元、盛宣怀、唐顺之、瞿秋白和刘国钧等常州历史文化、商界名人的故居,其中多处分别被列为全国、省市一级文保单位。年轻揣梦的时候,瞿秋白、张太雷、赵元任、史良等文人志士在家乡经常泛舟南市河,并且登临往返于中新桥。

中新桥,南北走向,横跨南市河(又称前河、漕渠),呈单孔石梁桥。在梁大同元年所造古新坊桥和唐如意二年的天禧桥(弋桥)之间。

该桥建于民国七年(1918),由里人沈超等人募建,值清亡民国肇始,时称中兴。这座单跨石梁桥,长23.5米,宽4.85米,桥栏高0.95米。桥为花岗岩石质,桥面由六块长条石并列合铺,每块长6米,厚28厘米,宽约60厘米。桥额镌刻勾圈阳刻楷书“中新桥”桥铭,及“民国七年五月沈超等中新桥人募建”字样。桥墩平台两立柱支架承重横梁,内砌青石,桥墙钉靴式砌筑,桥面中央皆为后置砖砌实栏,桥坡青石护栏,有残存浅卷云纹石,仅存东侧北坡抱鼓石收尾。桥面横铺条石,间隔铺金山石碎,铺筑讲究,筑法另类,防滑效果尤佳。中新桥简练大气,古朴端庄,为城区不可多得的单跨石梁桥。

单跨石梁中新桥,地处常州古河漕渠、常州名巷青果巷,以及古常州府驿道东下塘,有着浓浓的古意环境。所跨漕渠,是“中国东南最具光彩的运河段落”,是东西方向途径常州最古的一条运河。古代,承担过供应朝廷粮食的运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岳飞等历史名人,都经过此河。近现代,又带动了本地纺织、冶金、服装、印刷、造纸业的发展。桥下运河,曾是古常州城内最繁华的一条河道。河上中新桥至建成起,就一直充分发挥着连接运河两岸人与物过往的作用。

中新桥畔,也是江南小桥流水,烟雨柳丝,碧波涟漪的胜景之地。

桥北,即接通青果巷。岸边,是常州历史建筑烈帝庙码头遗址及长约150米的古纤道。清朝烈帝庙,又名忠佑庙,是为祭祀隋朝司徒陈果仁而设。陈果仁,常州本地人,曾是周围广受尊崇的神祇,其庙在江、浙、皖等地,有几十座,且千年香火不绝。沿岸,深宅大院毗连,流水人家相通。尤以唐荆川的唐氏家族在明代所建唐氏八宅为代表性古建筑,如八桂、贞和、易书、筠星、四井、复始、松建、礼和等八堂。一条巷里,名人宅院之多,全国少见,涉及唐荆川、钱维城、汤贻汾、恽鸿仪、赵元任、盛宣怀、李伯元、瞿秋白、史良、周有光等。

桥南为东下塘,民居宅门里,也是历史沉淀厚重的地方,如附近74号和75号晚清风格民居里的杨氏家庭戏楼,已属省文物保护单位。杨氏戏楼在深宅第三、第四进的花园内,坐东朝西,二楼楼台三面临空,设20多扇长窗,长窗开时为舞台,长窗合时成内室。长窗外环雕刻精美,刻有花卉虫鸟。两层戏楼通高4.9米,上层2.2米,下层2.7米。作为家庭戏楼,下层可存放乐器等,二层可唱昆曲、京剧折子戏。东下塘另有老屋张宅等。古戏楼向南约200米处,明、清时,还有古常州府德安门和小南门之间一段城墙。

2008年2月26日,中新桥成为市级文保。连接古运河两岸,承接历史,促进发展的中新桥,至今,仍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时不时还会有人上桥缅怀历史,流连忘返。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1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