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士桥并列,横跨横塘港,坐落在青龙徐家塘西侧,青龙乡位于常州东门外郊区,从清朝光绪年初,到民国元年之间,隶属于常州府阳湖县。民国元年末,1912年冬,阳湖县并归武进县,有关青龙桥及其地名的来历,民间传说是北塘河横塘港入口处曾有五龙出现,其中青龙为最厉害角色,斗败了其他四色龙之后,青龙潜居于水潭,别的地方如果遇到干旱,滴水不见,土地龟裂,但青龙潭里始终保持水旺的状态,能满足当地村民汲水饮用,浇灌耕地,村民就把它叫做“青龙潭”,为着祭祀祈福,在张墅村东修建了一座“青龙庵”,并且在大龙潭南建造青龙桥,桥名就是这么来的。
最早也是建造于清康熙年间,而且也在同治九年有过一次重修,按时间段来推算,青龙桥和高士桥分别两次建造和修缮。根据青龙乡志记载,原来的桥是石板桥,由此也可以推断与它比邻的高士桥,应该也是石板桥无疑。青龙桥一度废弃,由于年久失修坍塌了。到了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的时候,由当地一位乡绅叫高茂襄的人经手打理,以募集资金的方式修缮,记载说也是为石拱桥,也修建有一座桥亭,它建造于桥东面,并且亭柱上刻有楹联:“仿岘山亭水系民思,与洛阳桥同资神助。”对联下方落款是一个叫毛皓的先生。也是在1945年被武工队拆损,次年获得修复,1977年重新修建为混凝土曲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