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坐落在郑陆镇西街的桥,横跨北塘河。根据地方志记载,郑陆桥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居住人口很少,少量人口主要集中在街北一里外的李家头,其中分别为郑、陆两姓,所以这个地方就以这两个姓氏命名。相传,在明朝隆庆年间,郑家和陆家喜结姻缘,为了方便来往,就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桥名就叫郑陆桥,从这时开始,此地才逐渐人口密集起来。
明朝那时,北塘河属于郑陆对外的唯一交通载体,当地人称之为网头河。因为处于水乡泽国,所以到处布满了水网,网头,顾名思义就是各路水网的汇聚之处。街对直的地方是北塘河,它南北走向的支流被叫草塘浜,后来由于老街南移,被拦腰截成两段,分别叫草塘浜和兰青沟。在草塘浜与北塘河交叉东侧,还有街沟和老人沟两条水网,于是这里形成一个“长”字形状的入河口,属于四河交汇,明朝之初这里没有桥梁,都依靠船公摆渡,这个渡口有个古老的名字叫“辋义渡”。
郑陆桥也是史前文明就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三皇庙良渚文化遗址挖掘,出土大量精美绝伦的良渚玉器,由考古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郑陆桥历史上经过多次重建,从2013年开始,又进行了一次工程量更大的修建,原因是郑陆水泥桥服役时间太长,已经老化不堪,主体结构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因而变成了一座危桥。为了安全起见,一度被禁止机动车通行,这对于家家户户已经拥有私家车的两岸居民来说,确实变成一件头疼的事情。2013年,当地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老桥实施改造,郑陆桥也位列其中,经过百余天建筑,崭新的郑陆桥问世了,过去是高陡的拱桥,现在几乎是平桥,全长51米,高度比原来的桥下降了近一米。